從西方角度看,個人本體論研究的最大障礙是實體思維范式。以這種范式看“個人”,根本看不到而只能看到“個體”。
這就取消了研究個人現(xiàn)象的本體論角度。好在生存論已經將這個困難克服了!按嗽凇北砻鱾人存在者能夠追問自己的存在并和存在共屬一體!拔沂钦l”的生存論之問,體現(xiàn)術語“生存”的含義,提出個人與本體的關系問題。個人本體論正是對“個人本體性”問題的本體論回答。
從中國角度看,“個人”與“本體”的關系問題與西方傳統(tǒng)截然不同,而與生存論卻很接近!吨芤住肥顷P系本位而非實體本位的思想,變易是根本,而太極作為本根是無,故又稱無極。道家對個人與本體關系的回答是圣人與道合一,凡人乃未與道合一者。凡圣同為個人。中國華嚴宗認為,本體是理,個人為一事,理事無礙,實為一體。禪宗認為,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法無二。心不可視,以無為見。見無即見心。個人與本體的關系是一體真如,心我無二。儒家采取人世態(tài)度,圣人以萬民之心為心。故民為貴,民為本,以人為本。宋明新儒家更有吾心即宇宙和心外無物的心學觀點。清代龔自珍心力論,我為本源。心物一元,人我無二。
生存論的本體是“無”。徹底翻轉了形而上學本體論以“有”為本體的傳統(tǒng)!皩嶓w本體觀”被“關系本體論”所取代。
個人本體論更以關系范式和合作范式取代實體范式與競爭范式,提出“個人定理”,回答個人與本體關系問題。
“個人”是一個“心物一元”、“形神兼?zhèn)洹钡摹罢w”,是“獨在”與“共在”的統(tǒng)一。
個人本體論研究發(fā)現(xiàn)“我”和“私”可以分開而不是不可以分開。
所謂發(fā)現(xiàn)“真實個人”,實質上是發(fā)現(xiàn)“個人語境”的重要意義。物理事實的“邪事”和“惡事”出自“邪念”與“惡念”,但都是假象。“真相”在物理事實中,無不出自“正念”。能所指間差,即索緒爾發(fā)現(xiàn)的語言符號能指和被言說概念所指間任意關聯(lián)。我的名相和我的實相間的能所指間差可以消除,實現(xiàn)名相和實相的合一。理性不是本體性。理性是“有”不是“無”,而本體是“無”不是“有”。
個人本體論最大成果是提出“個人”與“本體”合一的途徑與自覺本體性須經歷的四個階段,即個人本體自覺的四重境界。這一邏輯結構的起點是“名相”和“實相”結合起來的“個人”,即“關系我”的“個人”。它勝過“此在”概念!按嗽凇边是一個名相。
個人本體論研究以“個人同一性”為基礎。個人自覺本體性的每一個階段都體現(xiàn)出與本體關系的遠近。
第一個階段是不識個人本體性的“輪在我不在”階段,“無我有私”是這個階段的特點。真正的自我本體性被“輪子”遮蔽,個人智慧沒有覺醒,名相和實相分離,心中充滿妄念。個人同一性差。個人忠誠是建立個人同一性的基礎。個人同一性包含四方面內容:個人忠誠、個人歷時同一性、個人異地同一性和身命與慧命同一性!拜喿印北粋人智慧燃燒之后“轉識成智”,增加智慧能量!皞體人”逐漸建立起個人同一性和整體性。
第二個階段個人智慧覺醒,開始有真我,但是還很少,無法擺脫私利的障礙。名相和實相合一是個人忠誠的本質,也是轉識成智的關鍵。意識灌注律幫助個人智慧燃燒更多、更大的“好輪子”,克服“我執(zhí)”,去掉私利,增加無限性。通過“界點問關系”的建立和擴大,建立起更強大整體性。開始以“關系范式”取代“實體范式”,突出個人個體性并延伸到無限性,無限和辯證思維能力標志慧命覺醒。這一階段的限制是私利難除,停留在“有我有私”的常規(guī)狀態(tài)。
第三個階段個人智慧圓滿,私利完全去除,但“我執(zhí)”難免。身命融匯在慧命中,我的“位格”還在。體現(xiàn)為無法徹底理解“他人”。關系范式已經建立起來,處于無限狀態(tài),有我無私。個人語境發(fā)生質變,深識個人本體性!拔摇笔恰岸ㄔ谡嬲凇,實現(xiàn)了有限和無限的統(tǒng)一。
第四個階段是智慧能量圓滿狀態(tài),基本特點是“無我”并實現(xiàn)“我”和“非我”同一。這是在“語境整體性”中實現(xiàn)的。
看清“理性不是本體性”這一實相。徹底超越西方哲學認識論傳統(tǒng)及其名相本位。理解生存論哲學“本體是無”的規(guī)定,并能夠和中國哲學對接。實現(xiàn)崇無論和貴有論的統(tǒng)一。
張龍革編著的這本《個人本體論研究》提出了對“個人”現(xiàn)象的本體論意義解讀。生存論在將“個人”和“個體”徹底分開之后,沒有繼續(xù)深入考察“此在”和“存在”的內在聯(lián)系機制。個人本體論恰恰在此用功,深入研究并揭示“個人”與“本體”的內在必然聯(lián)系。海德格爾晚年擺脫人類中心主義,創(chuàng)立“天地人神”四重整體說。個人本體論則確立個人本體自覺的四重境界,比“四重整體說”更具體,更能發(fā)揮喚醒現(xiàn)代人個人智慧的作用。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差異”揭示出此在的生存含義,但最后落腳在語言本體論上,并沒有超越西方哲學的“名相本位”傳統(tǒng)。個人本體論則將名相和實相結合的個人作為本體,不單純以語言為本體,才真正體會出胡塞爾“回歸生活世界”的深義是走出“名相困境”。
生存論科學哲學揭示出現(xiàn)代人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本質是生存方式,卻在給出一系列解救方案之后自我否定。海德格爾晚年放棄對現(xiàn)代人的希望轉而祈求上帝恩寵。個人本體論對科學哲學共同體建設充滿信心和希望,給出科學哲學之根乃“個人本體”及科學實踐共同體建構之道。
個人本體論對于生存論哲學的意義是繼承與發(fā)展。《個人本體論研究:對科學哲學根的探索》另一個隱含意義是將生存論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融會貫通,珠聯(lián)璧合,開拓深入研究中西方思想匯通的空間與契合點。
《個人本體論研究:對科學哲學根的探索》提出了對“個人”現(xiàn)象的本體論意義解讀,并將生存論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融會貫通,開拓出未來深入研究中西方思想匯通的空間與契合點。從個人與本體及其關系的中西方歷史考察、個人本體論概念解析、個人本體自覺的四重境界和個人本體論對科學哲學尋根的意義與價值四個方面進行論述,深入研究并揭示出“個人”與“本體”的內在必然聯(lián)系。海德格爾晚年擺脫人類中心主義,創(chuàng)立“天地人神”四重整體說!秱人本體論研究:對科學哲學根的探索》認為,個人本體論則確立個人本體自覺的四重境界,比“四重整體說”更具體,有利于發(fā)揮喚醒現(xiàn)代人的作用。
緒論
一 問題背景與由來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現(xiàn)狀
四 研究對象與方法
五 研究內容及邏輯結構
六 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個人與本體及其關系的中西方歷史考察
第一節(jié) 中西方“本體論”的歷史考察
一 中國傳統(tǒng)及當代本體論考察
二 西方傳統(tǒng)本體論的考察
三 西方生存論本體論的考察
第二節(jié) 中西方文化中“個人”概念的歷史考察
一 中國文化中“個人”概念的歷史考察
二 西方文化中非生存論“個人”概念的歷史考察
三 西方文化中生存論“個人”概念的歷史考察
第三節(jié) 中西方文化對個人與本體關系理解的歷史考察
一 宗教對個人與本體關系理解的歷史考察
二 中國文化對個人與本體關系理解的歷史考察
三 西方非科學哲學中個人與本體關系的歷史考察
四 西方科學哲學中個人與本體關系的歷史考察
第二章 個人本體論概念解析
第一節(jié) 個人本體論概念分類與解析原則
一 個人本體論概念分類
二 個人本體論概念解析原則
第二節(jié) 個人本體論概念的定義、特點及實質
一 個人本體論概念的定義
二 個人本體論概念的特點與實質
第三章 個人本體自覺的四重境界
第一節(jié) 不識個人本體性的“輪在我不在”境界
一 無我有私,必有輪
二 “輪子”的產生與作用
三 “好輪子”與“壞輪子”
四 個人同一性和整體性
第二節(jié) 初識個人本體性的“我在他不在”境界
一 有我亦有私
二 意識灌注律
三 界點間關系
四 個人的個體性
第三節(jié) 深識個人本體性的“定在真正在”境界
一 作為哲學術語的“定在”
二 個人本體論中的“定在”
三 定在的基本境界:有我無私
四 哲學的“事件”與“定在”
第四節(jié) 透視個人本體性的“他在我也在”境界
一 “我的在”和“他的在”
二 對“無我”的兩種理解
三 “理性”不是“個人本體性”
四 個人社會性的本體論意義
第四章 個人本體論對科學哲學尋根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節(jié) 個人本體論揭示中西方科學哲學無根問題的實質
一 中國不發(fā)生自然科學原因的本體論解釋
二 西方自然科學的本體論根據(jù)與無根困境
第二節(jié) 個人本體論揭示出科學哲學的根是“個人本體”
一 個人本體論對中國科學哲學本體缺位的理解
二 個人本體論對西方科學哲學本體論困境的理解
三 科學哲學共同體中的“個人本體自覺”
第三節(jié) 個人本體論建構科學哲學“個人本體”之根的策略
一 中國科學哲學“個人本體”建構之道“共同體建構的四重境界”
二 西方科學哲學“個人本體”建構之道“共同體建構的三大支柱”
三 科學哲學的根本出路是科學實踐共同體中的“個人本體自覺”
結論
一 創(chuàng)新之處與研究感悟
二 不足之處與未來展望
附錄一 外國人名索引
附錄二 中國人名索引
參考文獻
致謝
并建之乾坤(太極)與六十四卦之全體(易)如同明魄同輪、源流一水、體用一如一般。兩者莫得先后。太極無端,陰陽無始,天地不先,萬物不后!吨芤住妨呢躁庩栧e綜,純雜分合;錯之綜之,兩卦而一成;渾淪摩蕩于太極之全;合而見其純,分而見其雜,純有雜而雜不失其純。孰知有其始終者乎!
這種“無始終”觀點,非常不容易被具有“尊祖先”、“貴源頭”思想傳統(tǒng)的中國人所接受。能夠脫出此誤區(qū),是中國文化的自我超越。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完成這種超越。
關系范式中,因為易有太極,所以太極有易。易有太極,表現(xiàn)為整個易卦的陰陽往來、錯綜隱顯的變化都顯示出“太極”六個陽爻和六個陰爻十二位具足的存在!耙住笔恰瓣P系整體”。先有這個“關系整體”(易),后有其中的一個部分,如太極。在夫之眼里,“太極”是乾卦六個陽爻和坤卦六個陰爻兩組(爻)間的關系整體。這個“小整體”在《易》這個“大整體”之中無處不在。關系范式中,“易有太極”是“太極有易”的邏輯前提。太極有易,表現(xiàn)為易卦陰陽往來、錯綜隱顯的變化就是并建之乾坤六陰六陽的展開和表現(xiàn)形式。易中太極為體,其余六十二卦(除“乾坤并建”外)為用。用此(太極)以為體,體此(太極)以為用,即“體用相函”原則。
太極與易的關系還有一個原則,即一本萬殊,同歸而殊途!吨芤住妨呢缘淖詈笠回允恰拔礉必,而農解釋說:“始于道,成于性,動于情,變于才;才以就功,功以致效,功效散著于多而協(xié)于一,則又終合于道而以始。是故始于一,中于萬,終于一。始于一,故日一本而萬殊;終于一而以始,故日同歸而殊途!
王夫之強調,這種太極與易的“一與多”關系,只能理解成為“一體該攝乎萬殊”,而絕不能理解成為“萬殊還歸乎一原”。這是對西方“還原論”的徹底超越。他反對佛老“萬法歸一”的說法。他認為,這種說法里面含有“以一貫之”的誤區(qū),如老子所云“先天地生”這句話,就意味著“天地”乃至“萬物”為賤而“道”為貴的意思。王弼是在“象外求意”,“有外求無”;程朱理學是在“氣外求理”,“器外求道”。這都是試圖以“萬物歸一”來取代“一歸萬物”所導致的思想錯誤。生出貴賤之心,失去平等之智。
并建乾坤的“體”由合六十四卦之德而來,由于有各卦運以無方無體之大用,才有純乾純坤并建之“體”(太極)。所以說,由用見體,體在用中。乾坤并建既然以合六十四卦之德為本,則必達乾坤之化于六十有二以為用。有乾坤并建之體,必有六十二卦之錯綜乎三十四象而交列之用。所以說,體以致用,用以備體。
船山先生總結出來的“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的本根論認識論法則在其解釋“大有”卦時得到驗證。在此基礎上,他更概括出“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這一唯物主義(科學主義實證論)原則。一切迷信在王夫之這里沒有任何市場,科學精神在此體現(xiàn)出來。這種精神符合西方分析哲學重視實證和邏輯推理的精義,只是分析的對象不同,王夫之是針對《周易》符號系統(tǒng)進行分析判斷。
中國古代的《周易》本根論考察到此結束,F(xiàn)代中國早已在共產黨領導下不再奉行傳統(tǒng)文化理念而采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立國之本,F(xiàn)代中國本根論(本體論)考察對象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世界性的政治哲學思想,故考察語境轉換如下:
西方個體性原則是理性主義的重要隱喻,其個人自由和人的解放都源于文藝復興的人學本體論。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在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中,科學只占一個極微末的地位。反對教會這件事在人們心念中是和古代文明分別不開的?茖W的威信不是統(tǒng)治上的威信而是理智上的威信,和教會威信大不相同。實用科學是企圖改變世界的科學,它和認識世界本性的理論科學不同。由于科學的成功要由實際的功用來取得,所以有人打算將兩種科學分開來,以使科學和技術越來越緊密地結合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