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從法國學派開始就注重文學文本之間的事實聯(lián)系,其研究“路線圖”和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范式有內在的一致性。
《文本 傳播 對話:從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到跨文化傳播》分為:文本、傳播、對話三部分。“文本”圍繞文本概念的起源、內涵、發(fā)展和流變展開,認為比較文學批評要立足于文本研究;“傳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學文本在中國的譯介、流傳:“對話”認為中西方文學最終要在互為主體的基礎上展開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才能互相取長補短而得以發(fā)展。
本書適用于相關研究人員
梅啟波,湖北武漢人。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鄭州大學中原文化資源與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師。主要研究領域:比較文學與跨文化傳播學、文學理論、戲劇研究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河南省教育廳等項目,并發(fā)表相關論文多篇。
文本
文本概念起源和發(fā)展
文本概念的旅行及其核心要素的生成
多重維度下文本概念的重構
多維視野下文學體裁的分類
書信在非書信體小說中的藝術價值
哈代小說中的罪感與救贖意識
《荒原》中的人稱代詞分析
傳播
文本理論和概念在中國傳播
20世紀30年代中國留歐知識分子與跨文化傳播
20世紀30年代歐洲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和傳播
易卜生戲劇在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傳播
20世紀30年代中國游記文學中的歐洲形象
老舍歐洲烏托邦的幻滅與中國文化身份的追求
巴金30年代短篇小說中的異國形象
對話
從影響研究到跨文化傳播與對話
歷史詩學的敘事與意識形態(tài)分析
老舍的世界意識與文化堅守
歐洲現(xiàn)代主義在30年代中國綜合化走向
從《子夜》看茅盾小說現(xiàn)代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融合
戴望舒詩歌的“歐化”與“民族化”
從夷夏之辯到中西比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