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的內(nèi)容可以隨著世界的多彩與心靈的豐富千變?nèi)f化,但書寫的方式卻只能慢慢地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發(fā)展變化。先秦時期是漢文字書寫史上的文體孕育期,那些文體與當代人們熟知的文體相距甚遠,但卻孕育著當代文體的最初形態(tài),某種程度上甚至決定著后來一系列文體演變的走向!断惹卣f體文敘事傳統(tǒng)研究》探討的是小說文體在先秦的萌芽形態(tài)之一——那些為了記錄明辨之言而無意形成的文體——先秦說體文,辨別出它們中已經(jīng)具有了現(xiàn)代小說的核心特征:敘事與虛構,分析它們?nèi)绾螐钠鋬?nèi)部觀念到表現(xiàn)方式上,影響著后世的古代中國敘事,漸漸沉潛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
張瑞,1973年生,文學博士,中華女子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文學性別意識研究。在學術期刊、報紙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張瑞,1973年生,文學博士,中華女子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文學性別意識研究。在學術期刊、報紙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緒論
一 先秦散文研究狀況及本書的切入點
二 本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主要內(nèi)容
第一章 釋名以章義:先秦說體文的命名與所指的確定
第一節(jié) 先秦說字本義及其命名的合理性
一 先秦說字訓
二 從先秦“說”字義看本文中先秦說體文的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命名的困惑——歷代先秦說體文研究綜述
一 相近的命名——語類、語、語體文研究視野中的說體文研究綜述
二 相同的命名,不同的所指——說體文研究綜述
第三節(jié) 正名——魏晉南北朝說體文研究中的模糊認識辨析
一 魏晉南北朝人對先秦說體文的認識
二 魏晉南北朝說體文認識辨析
三 魏晉南北朝說體文名實校正
第二章 原始以表末:先秦說體文的形成及演變
第一節(jié) 先秦記言傳統(tǒng)與說體文的形成
一 記行之文
二 記言之文
第二節(jié) 先秦口說傳統(tǒng)與說體文
第三節(jié) 史傳散文與說體文
一《左傳》的文體綜合性與說體文在其中的位置
二 先秦說體文與《史記》
第三章 選文以定篇:先秦說體文存在形態(tài)及特征
第一節(jié) 先秦典籍中的現(xiàn)實存在
一 先秦說體文的存在形態(tài)
二 先秦說體文在文獻中的具體存在范圍
第二節(jié) 先秦說體文文體的發(fā)展及特征
一 先秦說體文的文體發(fā)展過程
二 先秦說體文的敘事性特征
三 先秦說體文的文體結(jié)構特征
第三節(jié) 先秦說體文的內(nèi)容特征
一 先秦說體文的歷史題材特征
二 先秦說體文中的深層意蘊
第四章 敷理以舉統(tǒng)(一):先秦說體文的敘事特征
第一節(jié) 先秦說體文中的人物分析
一 作為行動元的人物及其意義
二 作為性格的人物形象
第二節(jié) 先秦說體文中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一 敘述者與敘述視角
二 場景描寫
三 言辭表現(xiàn)技巧
第三節(jié) 獨特的插人文本——人物語言
一 插入文本所造成的戲劇性效果
二 插入文本的材料來源
三 插入文本中的敘事
第五章 敷理以舉統(tǒng)(二):先秦說體文的虛構特征
第一節(jié) 貌似史實的虛構敘事
第二節(jié) 先秦說體文中的細節(jié)虛構
第三節(jié) 先秦說體文虛構敘事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影響
一 先秦說體文虛構特征的演變與存留
二 先秦說體文中的虛構對后世小說虛構產(chǎn)生的意義
結(jié)論先秦說體文敘事傳統(tǒng)——中國古代小說的文體淵源之一
主要參考文獻
《先秦“說”體文敘事傳統(tǒng)研究》:
有了這些相關情況的介紹,讀者就能明白說者是鄭國的燭之武,于秦晉重兵壓境的危難之中受命,以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秦伯,救國難于水火之中?此麑η夭恼f辭,處處替秦國考慮,以利動之,最終達到秦伯被說服,“與鄭人盟”而撤軍的效果。晉軍在看到秦軍撤退之后,也撤退回國,鄭國之圍遂解。有了這些具體情形的交代,說客燭之武的形象及其言辭的意義都超出了言辭本身所包蘊的字面意義凸顯出來,與劉勰認為“說”的特征在于“必使時利而義貞;進有契于成務,退無阻于榮身”相吻合。
蕭統(tǒng)在《文選序》中,不錄經(jīng)典,是由于這些經(jīng)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出于對經(jīng)典的尊重,不以其中某些篇目能文而加以剪裁;不錄諸子,是由于諸子之書“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諸子之書重在論理,其意并不在文采的修飾,因此不予選。徊讳浭穫飨的曛畷,是由于它們“方之篇翰,亦已不同”,只重記事,與當時所謂能文之書,頗為不同,但其中的“贊”“論”“序”“述”都是史家以能文之筆,抒一己之思的文章,具有“綜輯辭采”“錯比文華”的特點,因此可以加以選錄;但不錄說辭之文,并非由于以上原因,而是由于它沒有獨立的文本形式,往往存在于其他典籍和諸子、史傳之書中,“概見墳籍,旁出子史”,雖然這樣的文辭很多,也都是通過文字流傳下來的,卻因為其體制與文章有所不同,而不加選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