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背景下農村教師的“體制內生存”與“日常反抗” 以皖中L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例
定 價:32 元
- 作者:葛春 著
- 出版時間:2016/8/1
- ISBN:9787568403122
- 出 版 社:江蘇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G635.15
- 頁碼:22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32開
《變革背景下農村教師的“體制內生存”與“日常反抗” 以皖中L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例》是關于教育變革中農村教師與國家權力互動關系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社會學界將之稱為社會轉型。在此轉型中,我國的城鄉(xiāng)關系經歷了急劇的調整與變遷,原本彼此隔絕的“城鄉(xiāng)”分割局面因不斷遭受逐漸加速的城市化進程的沖擊而日益松動、瓦解。伴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在城市與鄉(xiāng)村間的自由流動,城市文明在農村地區(qū)逐漸擴展延伸,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化效應。城市化效應對農村社會的結構、文化、教育、個體心理等各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傳統(tǒng)意義上的鄉(xiāng)土社會正在日益遠離我們。在城市化的宏觀背景中,原本相對不同于城市教育模式的農村教育模式,正呈現(xiàn)出與城市教育同質化的趨勢;同時,農村教育在轉型的過程中也產生諸多與城市化效應相關的現(xiàn)實問題。
葛春,男,1980年生,安徽合肥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揚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學教研室主任。長期從事教育社會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后在《教師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發(fā)展研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等期刊發(fā)表論文十多篇,其中1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課題1項、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2項。
導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一、個人生活史中的陌生區(qū)域及“他者”視角的可能性
二、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際際遇的繼續(xù)探索
三、農村教育與農村教師的重要性
第二節(jié) 理論資源
一、相關概念界定
二、已有研究梳理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
一、農村教師的個案研究
二、資料搜集的方法
第一章 變革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jié) “城鄉(xiāng)隔絕”狀態(tài)下的城鄉(xiāng)關系與農村教育
一、“城鄉(xiāng)隔絕”體制的形成與強化
二、“城鄉(xiāng)隔絕”狀態(tài)下的城市與農村
三、“城鄉(xiāng)隔絕”狀態(tài)下的農村教育
第二節(jié) “城鄉(xiāng)隔絕”松動后的農村社會與農村教育
一、“城鄉(xiāng)隔絕”體制的松動
二、“城鄉(xiāng)隔絕”松動后的農村社會
三、“城鄉(xiāng)隔絕”松動后的農村教育
第二章 皖中L縣的社會與教育
第一節(jié) 皖中L縣的社會與人
第二節(jié) 皖中L縣的教育與教師
一、皖中L縣的教育
二、皖中L縣的教師
第三章 農村教師的體制內生存
第一節(jié) 作為“體制內弱者”的農村教師
一、從“體制外”到“體制內”:農村教師地位演進的歷史考察
二、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
第二節(jié) 農村學校單位:農村教師的生存場域
一、農村學校的單位化
二、農村學校單位化的影響
第三節(jié) 農村教師的生存?zhèn)惱砼c反抗
一、農村教師的生存?zhèn)惱?br>二、農村教師的反抗
第四章 農村教師的日常反抗
第一節(jié) 新課程改革中農村教師的態(tài)度、相對剝奪感與日常反抗
一、農村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態(tài)度
二、新課程改革中農村教師的相對剝奪感
第二節(jié) 新課程改革中農村教師的日常反抗策略與表現(xiàn)
一、從皖中L縣新課程改革的總結性文本談起
二、農村教師的日常反抗策略
第三節(jié) 新課程改革中農村教師日常反抗的功能分析
一、農村教師日常反抗的正向功能
二、農村教師日常反抗的負向功能
結語
附錄 農村教師現(xiàn)狀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