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抗戰(zhàn)中奮斗的青年們竟被抗戰(zhàn)勝利后剛愎自用的臺灣當局判了死刑。這段倒行逆施的歷史應(yīng)該如何理解呢?
關(guān)于這一段歷史的全貌,如今尚有許多未澄清的事實。本書也難以成為黃榮燦的“傳記”。它不過是筆者對黃的一生和他生活時代的理解的筆記,可能叫“黃榮燦私記”更合適,因為它實在不過是膚淺的“個人”筆記而已。
本書的題名決定用“南天之虹”。這是因為黃榮燦來臺之后在《人民導報》編輯過文藝副刊《南虹》。《南虹》的意思是要在海峽兩岸間架起一道彩虹。
——橫地剛
黃榮燦(1916-1952),筆名力軍、黃原、黃牛,出生于重慶。曾以版畫《恐怖的檢查》對臺灣“二·二八事件”受難者表示同情,1951年白色恐怖時期因組織版畫社團并宣傳新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被臺灣當局冠以“從事反動宣傳”罪名而逮捕并以叛亂罪秘密處決,年僅32歲。2006年獲臺灣當局平反;紀念他生平的紀錄片《黃榮燦的悲情城市》于2012年9月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展出,2013年2月28日起,黃榮燦的遺作開始在臺灣展出。
作者橫地剛是一位日本學者,他從黃榮燦的零星作品開始關(guān)注其創(chuàng)作并進而搜集大量相關(guān)資料,完成對其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追溯,以平實的筆調(diào)勾勒了這位生前命運悲慘、死后又被埋沒多年的藝術(shù)家的一生。
適讀人群 :對近現(xiàn)代歷史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恐怖的檢查》:一件記錄國家恐怖主義的藝術(shù)作品,它的創(chuàng)作者最終死于國家恐怖主義。黃榮燦:一個已在衰草荒冢之中湮滅的名字,一位存世僅三十余載的青年藝術(shù)家。《南天之虹》:一位有心人因不忍于“湮滅”,對一段歷史、一個生命涓滴不棄的鉤沉。
橫地剛,生于1943年,日本民間學者,從事臺灣光復期文學及藝術(shù)史研究多年,對許壽裳、魯迅等人物亦多有研究著述。
譯者簡介:陸平舟,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
代序——陳映真序章 六張犁公墓第一章 走向臺灣的道路在重慶《文化界時局進言》上海之行在新興木刻運動中著作與作品抗戰(zhàn)中臺北之行第二章 回歸與交流I“戰(zhàn)敗的實感”《南虹》到民間去沙龍美術(shù)《臺灣文化》第三章 回歸與交流Ⅱ《文藝春秋》宣傳臺灣相通的脈動在臺北中山堂《文化交流》第四章 新創(chuàng)造出版社設(shè)立接手東都書籍株式會社開店三聯(lián)書店的指定三聯(lián)書店臺北分店出版綜合文藝科學月刊《新創(chuàng)造》第五章 版畫《恐怖的檢查一臺灣“二·二八事件”入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一九四七年三月《格爾尼卡》一九四七年四月一五月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大東亞戰(zhàn)爭畫第六章 融合與分裂“奴化”論批判“不準革命”編譯館的解體交流的恢復第七章《橋》的時代《紅頭嶼去來》出任臺灣省立師范學院講師冷酷的阻害架在兩岸上的橋“麥浪翻風”《留意一切的民歌吧!》“和平宣言”第八章 白色恐怖時期“連座保證”制度“逃避”與“隔離”《拾炭碴的孩子》自由畫社國民黨的新“文化工作”“吳乃光叛亂案”三民主義文藝政策死亡傳說終篇 黃榮燦之后“三十年來的初春”歸鄉(xiāng)友情后記中文版后記中文簡體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