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延平先生李公行狀》《宋史·李侗傳》為創(chuàng)作藍本,發(fā)揮合理想象,全景式地呈現(xiàn)李侗的生平事跡。作品布局詳略得當,將筆觸聚焦在李侗作為一個理學家和教育家,是如何在鄉(xiāng)間學習、鉆研、踐履和傳播日用常行之道的,側(cè)重表現(xiàn)李侗如何為人之子,如何為人之夫,如何為人之弟,如何為人之徒,如何為人之父,如何為人之師,從而使進入孔廟受到萬民仰望的先儒李侗,面目由模糊變得清晰,從一尊享受世代崇祀的木主,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形象,站立在讀者面前。
朱熹四書學是以儒家典籍為文本對人的一種解讀,目的在于探究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當然之則。可以說,朱熹四書學實際就是人學(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學(就人與社會而言)、倫理學(就人與人而言)的結合體。朱熹對哲學的涉足源于幼年時期潛移默化地理學熏陶,對哲學的探究則是源于對儒學精神血脈之所在的為己之學的探求。而為己之學顯透著的道德動機又關系著天下之安危,于是,在宋代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逐漸形成了一種以道德動機和道德理性作為治國安邦、家國長治久安的救世之道。所以,在家學和時代思潮的影響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