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后經典敘事空間進行了空間化解讀,剖析后經典敘事空間形態(tài)在橫軸和縱軸內的具體呈現,對比分析各種后經典敘事空間形態(tài)在概念、表征方式、解讀策略、文本效果等方面的交叉與重疊,分歧與偏離,豐富了敘事空間研究方法,使讀者較為系統(tǒng)的把握西方后經典敘事空間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和趨勢,為當代西方敘事空間研究提供了各種后經典理論視角,呈現了敘事空間研究的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本書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在于為敘事空間研究分析提供了一種跨學科比較研究方法,綜合運用經典敘事學、后經典敘事理論、空間理論、文學地理學、文學繪圖學、敘事繪圖
本書精選“民國第一暢銷書作家”張恨水回憶寫作生涯、談論小說創(chuàng)作以及進行文藝評論的數十篇精彩文章。主要內容包括:我沒有遇到好老師;跌進小說圈;禮拜六派的坯子;我的無名處女作;躐等的進修;第一次投稿;第一部長篇;失學之后等。
《中外文化與文論(53)》是比較文學領域學術研究論文集,為印度古代文藝理論史專號,內容分為三編,分別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印度古代文藝理論史(分為四個部分印度文學與文論印度古代藝術理論印度文藝理論的影響研究印度文藝理論的平行研究)、文化與文論、來稿選登。該書主要是介紹古代印度文學藝術理論,分析古代印度文學藝術作品;這些內容占據本書大部分篇幅;同時兼顧介紹了不同學者在西方文論、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比較文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書主要分為七章,內容包括:敘事文本的語用學特征、敘事文本中的主體問題、敘事文本中自我中心成分的特征、自由間接話語研究、敘事文本中的事件、言語行為理論與敘事文本研究、敘事文本中的真值問題。具體內容包括:敘事學研究概述、國內敘事學研究的不足等。
這部特里·伊格爾頓的最新作品逐一回顧了五位文學批評家——T.S.艾略特、I.A.理查茲、威廉·燕卜蓀、F.R.利維斯、雷蒙德·威廉斯——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于文學批評領域做出的種種關鍵推進。這五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批評家在充滿變革與重生的二十世紀匯聚劍橋,使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煥然一新,擔負起對社會現狀的道德責任。無論以經歷、影響力,還是以對文學與文化批評的貢獻而言,伊格爾頓都無疑是向今天的讀者重新介紹這段曾深刻影響他的輝煌時代的最佳人選。
犯罪是一個古老的話題,自有人類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犯罪現象,犯罪的起源、動因、形式,中外古今大同小異,大到族際戰(zhàn)爭、宮廷內斗,小到家庭矛盾、個人欲望,其中根植的無不是人類的內心的貪婪:權欲、名欲、情欲、物欲、私欲等。也正因此,犯罪一直是電影青睞的題材,圍繞著犯罪,除了現實主義的表現之外,電影還衍生出許多類型,如犯罪片、強盜片、警匪片、黑幫片、偵探片等等,中外電影史上也誕生了一大批經典的影片。丁鵬的研究,就是基于對這類影片的概念辨析與文本分析,提出犯罪電影在既往的實踐中形成的諸種模式問題,有較突出的認
本書是朱自清先生抗戰(zhàn)勝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結集。在自序中,作者釋題說,他“企圖從現代的立場,上來了解傳統(tǒng)”,而所謂的“現代立場”,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說就是‘雅俗共賞’的立場,也可以說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場,也可以說是近于人民的立場。書中各篇論文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說話”。在本書中,作者站在現代立場來理解傳統(tǒng)文藝,提出了許多精辟的引人深思的觀點。討論了詩歌的欣賞標準與差異化、傳統(tǒng)對于自然與藝術的態(tài)度以及人物評論等內容。
本書通過細致分析古今中外頗具典型性的女作家及其代表作來啟發(fā)學生的智識和探知興趣,培養(yǎng)其女性獨特的視角,提高其運用女性意識分析和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本書包括女性文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女性文學本體論、女性主義批評論和女性文學作品論。
文學理論是人類文學實踐活動的理論概括,對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鑒賞與批評、文學運動等文學實踐活動具有理論指導作用。本書首先分析了文學理論與文學流派,然后著重研究文學文體與文學體裁,如神話傳說、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影視文學、紀實文學等。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文學創(chuàng)作與心理現象、文學欣賞與文學批評、文學活動與文化建設、文學作品與社會關系、文學發(fā)展與網絡文學等相關內容。本書語言通俗易懂,結構與布局合理,可以幫助讀者對文學理論有一個全方位的認知與了解。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