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人來說,財富是一個重要話題。在不同國家,民眾對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針對富人的社會學研究較少。作為德國社會學者和歷史學者,雷納·齊特爾曼曾主持一項受訪者遍及歐美和亞洲的跨國調查。他調查和分析了受訪者的收入、對財富與富人的看法等。雷納·齊特爾曼基于對相關調查結果的實證分析和學界已有的相關研究,使用成見內容模型,全面
本書以全球治理理論體系研究為重點,在當前國內外學者圍繞全球治理理論層面所積淀的豐富成果基礎上,梳理并繪制了全球治理理論的主要框架,并結合英國學者大衛(wèi)·科恩(DavidCoen)和湯姆·佩格拉姆(TomPegram)對于“三代全球治理研究”的代際劃分,聚焦新一代全球治理研究所需關注的“全球治理的邊界”“理論與實踐銜接的路
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活動猖獗的國際恐怖主義遭到重擊。伊拉克和敘利亞相繼收復被“伊斯蘭國”占領和控制的眾多城鎮(zhèn)與大片土地;中國和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反恐斗爭成效顯著,區(qū)域內十分活躍的恐怖主義活動受到極大遏制;國際反恐合作也不同程度地取得進展。不過,從全球來看,恐怖主義仍是威脅國際社會和平與穩(wěn)定的重大因素之一。為進一步
2023年大國間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競爭的烈度依然居高不下,繼續(xù)推動整個國際體系加速分化重組,風高浪急的百年變局之中仍在累積涌起驚濤駭浪的動能。2024年,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全球原有趨勢持續(xù)演化并呈現一些新的特征:全球治理體系離散化,美西方國內政治極端化,世界經濟“再全球化”,產業(yè)政策主流化,美國對華戰(zhàn)略明朗化,全
本書著眼于中等強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崛起和角色,深入研究中等強國的政治、經濟和地緣戰(zhàn)略等方面的作用,系統(tǒng)地探討了中等強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角色和影響,闡述了中等強國如何利用其新的角色和話語來塑造新的全球議程。對中國而言,推進對中等強國的外交行動、加強全球治理合作十分必要。全書通過對中等強國的多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
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和應對氣候、疾病、貿易、發(fā)展、恐怖主義等眾多全球性議題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隨著其重要性的抬升,國際組織也成為學界和政策界關心和關注的熱點。關于國際組織的論著可謂汗牛充棟,但從青年學子的視角去親身觀察、體驗和思考國際組織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可謂鳳毛麟角!秶H組織與全球治理北京大學青年學子的思考》的主旨即在于
作為福利具象化的福利國家制度一直是國家治理和公共管理領域中的重要議題。歐洲是福利國家制度的誕生地,在其發(fā)展和變遷的過程中,呈現出自身獨有的特色和邏輯。本書從歐洲福利國家制度所涉及的基本問題入手,運用管理哲學和制度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史論結合的方式,從多維的視角審視二戰(zhàn)后歐洲福利國家制度變遷的歷史脈絡,系統(tǒng)梳理不同
本書圍繞世界主要國家應急管理體系與實踐及對我國應急管理的啟示開展研究。研究了北美洲(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德國、英國)、亞洲(日本、新加坡、印度)、大洋洲(澳大利亞)四大洲九個國家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同時對各國主要城市的地震、颶風、火災、水災、冰雪、大規(guī)模停電等典型突發(fā)事件案例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國應急
本書從馬克思、韋伯等理論家對“非自由勞動力”與“自由工人”的區(qū)分出發(fā),提出“結構性自由”的概念。并試圖將此概念發(fā)展成為一種分析工具,以討論全球人口流動中引人矚目的技術移民現象。通過在新加坡對來自中國的半導體工程師群體所做的田野調查,本書揭示了移民在跨國就業(yè)和生活中的自由與限制。通過流動、工作、生活、家庭等領域的整體性討
2022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烏克蘭危機就震驚了國際社會。此后,大國博弈、地緣政治對抗急劇升級。在此背景下,原本就已經高企的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惡化,全球多個主要央行執(zhí)行了超出市場預期的緊縮性貨幣政策,這也令全球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同時,傳統(tǒng)安全領域的對抗升級,非傳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更加難以解決,全球治理赤字凸顯。2023年
本書是對2021年度世界政治經濟包括重要地區(qū)和大國的形勢總結分析及對2022年度國際形勢的預測。書中總報告對2021年全球形勢做了回顧,在此基礎上提出2022年全球重大潛在風險,并對2022年趨勢進行展望;分報告分別對亞太、中東、拉美、歐洲、非洲、俄羅斯中亞地區(qū)以及美國、日本等國家2021年度的形勢做了總結分析,并對2
本書將心理文化學融合了中國文化對人的認識,提出了兩個范式:人(Jen,即基本人際狀態(tài))和心理-社會均衡體,并將兩個范式引入國家行為體及國際關系研究中,強調國家的文明屬性對國家行為的影響,揭示了國家對外部世界的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與該國文明體的內核人之間的關系。書中以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四個文明社會為例,分析了它們的基本人際
現代化既是一個世界現象,又是一種文明進步。它不僅改變了18世紀以來的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還促進了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和國際體系的變遷,同時有助于文化多樣性長期存在。世界各國都在開展某種現代化建設,都把實現現代化作為一個發(fā)展目標。2019年5月,“第三屆世界現代化論壇暨第十七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在北京中國科技
冷戰(zhàn)后的跨國社會運動呈現出運動范圍的全球化、社會訴求的多樣化、組織形式的網絡化、運動目標的非革命化和斗爭方式的雙重性等特征。作為國際社會中一個特殊行為體,抗爭邏輯和治理邏輯是冷戰(zhàn)后跨國社會運動的兩種基本行動邏輯。議題差異性和政體差異性的個案分析,以及武力鎮(zhèn)壓、談判式管理和策略性瓦解等抗議規(guī)制模式的考察,表明冷戰(zhàn)后跨國社
自然災害不僅造成巨大的人員與財產損失,還可能激蕩出隱藏在社會生活中的緊張關系,引發(fā)社會沖突。繁重的救災任務結束后,災后風險管理是各級政府災區(qū)重建和恢復的重要任務。本書從結構、情感和文化的視角切入,通過構建災害背景下社會風險鏈的生成機制,揭示了自然災害破壞能量向社會的轉移過程。防范自然災害社會風險、維護災區(qū)社會穩(wěn)定、盡快
本書是有關2020~2021年全球形勢分析與展望的年度報告,2020年幾個大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及各地區(qū)的經濟、政治、社會、外交領域形勢,以及重大事件和風險進行了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對2021年全球世界格局發(fā)展趨勢進行預判。
意外上鎖的門,過于繁忙的機場大廳……在克格勃資深情報干部奧列格·戈爾季耶夫斯基看來,莫斯科的一切都暗藏危險。在鐵幕之下,這位天生的克格勃間諜為何與軍情六處接觸,成為英國情報部門在蘇聯內部的重要信源?在超級大國即將擦槍走火的重大危機面前,他又如何游走在東西兩大陣營之間,讓世界免遭核戰(zhàn)爆發(fā)的厄運?當戈爾季耶夫斯基最終選擇逃
本書是尹伊文先生研究各國社會轉型和發(fā)展的一部新作。 世界各國進入現代化的道路應該怎么走?是臨摹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模式,還是根據本國國情探索新的模式? 本書作者批判了前者,提倡后者。作者在全世界范圍內對多個國家的現代化歷程進行歷史和實地的考察,講述了埃及、敘利亞、納米比亞、津巴布韋、東歐諸國、北歐諸國、委內瑞拉、古巴、越南、
《伊斯蘭合作組織研究》是國內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全面詳實介紹伊合組織的學術專著。本書從阿拉伯-伊斯蘭話語體系下的聯盟理念與國際組織的相關理論切入,探討伊斯蘭合作組織的理論化內涵及其制度適應能力,進而分析伊合組織成立的內外動因,在應對國際體系轉型與全球治理失靈的現實挑戰(zhàn)中的日漸務實,以及“一帶一路”為中國與伊合組織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