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眼里,時間總是過得飛快,而在兒童心中,一年是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是一本涵蓋中華傳統美學、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啟蒙書。本書基于兒童視角為畫面設計基本元素,畫面豐富、內容充實,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既可以讓兒童欣賞書中精美的手繪插圖,也可以用于親子共讀,拓寬兒童的知識面,讓他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本書從兒童日常生活可以接觸
本書匯編民國時期《續(xù)修陜西通志稿》金石部分,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本書由第三屆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參會論文選編而成,共收錄論文43篇。內容涉及甲骨文、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簡牘等出土文獻與先秦秦漢史研究等方面,對古文字考釋,出土文獻釋讀,傳世文獻新解,青銅器等古器物斷代、形制、紋飾及鑄造技術,出土文獻涉及的禮制、國族、倫理、名物、歷史地理、人物、軍事、歷法等問題作了諸多探討,提
《史記》中的人物大多是歷史中倜儻非常之人,具有獨特的個性與傳奇的人生。本書積作者十數年教學和科研之功,以《史記》人物傳記為中心,以文本細讀為依據,帶領讀者走進歷史的時空中。 本書對《史記》人物傳記進行分類選讀,共列舉十四類英雄人物,較為全面而集中地展現英雄人物的個性、遭遇、功業(yè)、聲名等。帶領讀者穿越歷史的隧道,真切地體
作者是當代最負盛名的宋遼金史學家,他的學問并非只限于狹義的史學領域,而是把文史哲打通,對宋遼金史的各個方面都有卓越貢獻。本書的篇目由作者親自選定,依照文章的內容,大體上以制度史、政治史、理學、詞學、史料、人物等為序,把作者有關宋遼金史的一些有獨到見解和最見具體考索功力的文章,經細心修訂后呈現。其中既有如《北宋的募兵制度
本書中收錄了李達、楊尚昆等老領導、老同志的回憶錄、口述歷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以回憶錄、口述歷史的形式,展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始末,請親身經歷和見證中國革命的老領導、老同志追憶細節(jié),目的是真實、生動、具體地再現歷史,為黨史國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也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提供生動鮮活的新時期
本書在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的2462處古遺址和近十年的考古新發(fā)現遺址基礎上,遴選出251處,分為洞穴址和聚落址,窯址,城址與軍事設施遺址,宮殿衙署遺址與寺廟遺址,礦冶遺址與窖藏址,驛站古道遺址,橋梁碼頭遺址、水利設施遺址與水下遺址和其他古遺址八大類,介紹了廣東地區(qū)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古遺址概況,為了解廣東古代社
本書匯編清代、民國時期金石著作《長安縣志》《咸寕縣志》等十六種方志中有關金石之內容,希冀為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晉楚爭霸,是春秋歷史的一條主線。它延續(xù)到春秋晚期,已呈現出新的氣象,新的契機,舊的禮樂文明走到了盡頭,而新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態(tài)已是呼之欲出。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戰(zhàn)爭起著關鍵的作用。眾所周知,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但是我們同時更要看到,戰(zhàn)爭也影響和決定著政治嬗變的方向。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爭的最本質差異,是春秋戰(zhàn)爭就性質而言,是爭霸,戰(zhàn)
本卷主要探討民國以降迄今為止百年間中國學術界有關邊疆民族,特別是關于清代邊疆民族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以及相伴生的史學觀念意識嬗變,包括重要學派、學術組織、研究機構、學人風貌、學術觀點、著述成果及價值評估諸問題。地域上涵蓋全部陸海邊疆、邊地民族、部落及沿邊鄰邦。
本書輯錄《左傳》《國語》中的易學內容共三十則,名為“左氏易傳”,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左氏易傳”注疏輯釋,由兩大板塊錯綜構成:一是校釋,《左傳》《國語》注疏的輯錄,以及本書作者的文字?、語言訓詁和觀念闡發(fā);二是專論,關于易學特定問題及重要觀念的專題討論,共九篇。下編為“左氏易傳”哲學闡釋,探討了“左氏易傳”的社會觀念
文化遺產是人類發(fā)展歷史的見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滋養(yǎng)。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大國,遺存分布廣泛,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價值珍貴。本書從一脈相承、包羅萬象的文化遺產中,采擷代表中華文明起源及發(fā)展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的簇簇花團,譜就保存記憶、關照當下、啟迪未來的悠悠長歌。本書是《中國
文物是文明的結晶,是現代人與古代文明對話的有力媒介,是曾經鮮活飛揚的歷史的承載者,是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發(fā)展脈絡的見證者。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人民創(chuàng)造的智慧和文化,都記錄著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部濃縮的歷史紀錄片。我們穿行于文物中,去感知它們背后的歷史故事,去領略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肚迕魃虾訄D》傳
文物是文明的結晶,是現代人與古代文明對話的有力媒介,是曾經鮮活飛揚的歷史的承載者,是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發(fā)展脈絡的見證者。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人民創(chuàng)造的智慧和文化的印記,都記錄著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部濃縮的歷史紀錄片。我們穿行于文物中,去感知它們背后的歷史故事,去領略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曹植陶耳杯
本書以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的鄂倫春族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鄂倫春族所處地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口變化,重點探討了1949年以后的森林開發(fā)、定居化以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禁獵轉產”等政策,對于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同時,如何使原住民族——鄂倫春族的生計、社會和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探討了狩獵民族如何從以血親關系為基礎的“同質”社會
本書為國內知名專家在云南大學參加海上絲綢之路論壇的演講集,專家包括王子今、張劍光、黃純艷、劉迎勝、萬明、耿昇、謝必震、錢江、李孝聰、劉義杰、孫鍵、曲金良。題目涉及秦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六到十世紀的東亞經濟交流、宋代海上絲路的新格局、宋元時代的亞非海域、明代中國與海洋、從西方發(fā)現中國茶葉到海上茶葉之路的繁榮、從明清冊封
本書首次系統研究宋代文官以外的知識分子和識字群體,評估了宋代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識字率。研究列出宋代知識分子和專業(yè)人才的譜系,士大夫、士子、教師、僧道、傭書等為知識分子階層;吏人、醫(yī)生、巫祝、商賈、伎術、匠人、藝人等為社會職業(yè)中的功能性識字群體;其他階層中的識字者,為適應社會生活。宋代識字率約為8%。宋文化造極于史的高峰,
本書利用多語種文獻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資料,探討了薩珊波斯與中國的互動關系,以及雙方在文化交流與傳播中存在的轉譯與適應等問題。所涉及的內容小到物品、物種等的交換與交流,大到技術、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力圖修補中外文明交往史上這塊模糊的“拼圖”。
《中國歷史文摘》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創(chuàng)辦的學術文摘,每年一卷。本卷主要從2021年出版的相關史學期刊、高校學報以及綜合類期刊中,精選對中國史各時段、各領域的重大問題研究提出創(chuàng)新見解的精品力作,從整體上反映一年來中國史研究在基本理論與基本問題上取得的新突破,呈現中國史研究的走向與前沿趨勢,旨為推動當前中國史研究的縱深發(fā)展和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chuàng)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