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及晚清社會研究》系民政部批準成立的全國性一級學會—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主辦的學術?1究饕d關于太平天國及晚清時期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宗旨在于保持嚴謹扎實的學術風格,以客觀、理性的研究理念拓展太平天國及晚清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本輯共收錄文章十余篇,分為“太平天國史研究”“晚清社會研究”“讀史札記”
《中華歷史文脈故事:大清:帝國夕照》主要以故事的形式梳理出清朝的發(fā)展脈絡。清朝建立后,主要沿襲發(fā)展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這一時期的中國是一個集大成發(fā)展的時期,皇權高度集中,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吨腥A歷史文脈故事:大清:帝國夕照》按照歷史事件發(fā)展的時間順序,將影響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走向的大事件、大人物以通俗易懂的小故事
本書扼要而系統(tǒng)地講述了明朝歷史的基本面貌和發(fā)展脈絡,內容涵蓋了明朝政治、制度、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很強。
名歷史學家童書業(yè)先生的史學代表作。童書業(yè)先生通過對大量史本書是著料的條分縷析、刪繁就簡,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春秋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社會階層等狀況,反映出春秋時代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收錄了羅振玉《集蓼編》《扶桑兩月記》《五十日夢痕錄》《本朝學術源流概略》四篇著作。通過自述的形式,概述了羅振玉的生平經歷,并包含了羅振玉對清朝學術源流的論述,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羅振玉其人及其學術主張。
本書是雷海宗先生的講課提綱,扼要介紹了西洋文化的歷史。本書不管在整體結構上,還是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論述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怎樣來界定美國19世紀自然主義作家、哲學家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呢?說他是文學家,但他寫的基本上都是筆記;說他是哲學家,他又沒有哲學論著;說他是個成功的人,但他一生清貧,無權無勢;說他是個失敗的人,但他在活著的時候就已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和崇拜者,更以《瓦爾登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
本書是“吉金光華——山西青銅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珍品集萃,上起陶寺,下至秦漢,跨越整個青銅時代,分為華夏印跡、禮樂春秋、技藝模范三部分,從2200多件展品中選出了最有代表性的100多件精品文物,以歷史、文化、技藝三個視角集中展示了中國青銅時代的發(fā)展歷程和成就,為讀者展示了三晉大地的青銅文明、演繹了中國青銅文明的輝煌樂章。
《湖南考古輯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以湖南地區(qū)考古學發(fā)掘與研究成果為主,兼顧國內外考古學研究的一套集資料性與學術性于一體的系列學術文集。本書為叢書的第15集,收錄6篇考古發(fā)掘報告(簡報)和12篇研究論文(含1篇訪談錄)。報告內容涵蓋千家坪遺址、魯家山遺址、唐林遺址H42、九牯洞遺址、五里坪漢墓、五里牌東漢墓等考
陳述彭先生是著名的地理學家、我國現(xiàn)代地圖學研究的先驅、遙感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地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的開拓者、地球信息科學研究的倡建者、中國數字地球的倡導者,本書詳細記載了陳述彭先生的生平、思想和業(yè)績。書中從傳奇少年、江西萍鄉(xiāng)初中和湖南長沙高中學習、浙江大學學習與工作、中國科學院工作與生活幾方面記述了陳述彭自1920年至200
本書為北朝(含十六國與南朝)歷史研究論文集,共收錄20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視角對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進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幾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chuàng)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fā)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夏金元史。此為第27輯,收錄34篇學術專論,分為宋金元經濟史研究、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社會史研究、宋代社
作為范式的傳統(tǒng)標簽,殖民研究是歐洲的,區(qū)域研究是美國的,地域研究是日本的,區(qū)域國別研究則是中國的。在全球學科發(fā)展脈絡的大背景下,本書探討了區(qū)域與國別的概念、區(qū)域研究的譜系,以及“區(qū)域與國別之間”的維度。結合東南亞研究與華僑華人研究,本書從學科方法論與個案專題研究兩大層面,系統(tǒng)考察了區(qū)域與國別究竟是為什么暨到底是什么等當
這本回憶錄從作者初入社會講起,到他獲知拿破侖的死訊時結束。書中除了重點講述自己與拿破侖共同經歷的這段時光之外,作者還通過引述時人的回憶,摘錄當時的資料等方式,重現(xiàn)了拿破侖戎馬倥傯的一生,以及法蘭西第一帝國由誕生到覆滅的整個歷史過程。此外作者還以大量筆墨追憶了拿破侖的宮廷生活、家庭生活、軍旅生活和私人性格,拿破侖與廷臣的
《越南研究》是由廣西師范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yè)性學術集刊。本期為《越南研究》總第3期,設有專家評論、中越關系、越南觀察、越南文化、口述歷史五個欄目,共邀約中越相關研究領域學者文章11篇,具體涉及越南古典文學、中越貿易、中越語言交流等多個領域。
多米尼加位于帕尼奧拉島東部,素有“加勒比海明珠”美稱。土著部落在此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文化;1492年被殖民占領后這里成為殖民者的定居點和他們在美洲開展殖民活動的基地。1844年2月27日多米尼加宣布獨立,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民主化進程,90年代后進入政治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21世紀以來,多米尼加經濟實現(xiàn)快速增長。2018年5月
本書是在《美國所藏容閎文獻初編》的基礎上,新增了超過1/3的內容。除了初編的耶魯大學所藏容閎文獻、容閎1902年日記、容閎手跡選錄,新增了在耶魯大學新發(fā)現(xiàn)的8封書信、斯坦福大學藏容閎書信、外交文件、美國報紙對容閎及幼童留美的報道。至此,編譯者已經將可能存世的容閎文獻基本搜集完畢。本書的出版將為學界研究容閎提供了寶貴的原
本書以研究中國古代時間文化體系對東亞的影響,探明東亞地區(qū)時間文化的特質為主要目的。全書由上編“東亞古代時間文化體系論略、中編“四季循環(huán)中的東亞”和下編“東亞時空與東亞民俗”三部分組成,整體上對東亞地區(qū)時間文化展開研究。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時間體系是由一整套的文化觀念結構而成,以古代中國人構筑的宇宙模式為支撐,所以共同使用
本書主要討論的是在西藏西部地區(qū)建立的“古格王國”的早期歷史,全書運用歷史學的方法,結合考古學、宗教學、民族學的相關成果,在考訂出10~13世紀古格王國的準確而豐富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從政治文化和政治體制的角度,解析這一時期古格王國的政教關系史的基本問題。以10~13世紀古格王國的政治與宗教生活中,政教兩界共同參與的各種
本書把藩鎮(zhèn)統(tǒng)治下的河朔作為中晚唐五代時期的一個重要的區(qū)域,嘗試以“社會流動”為線索,將傳世文獻與新刊碑志充分結合起來,比較系統(tǒng)地闡釋了可改變的關系、不固定的身份使得河朔藩鎮(zhèn)的精英集團更有生機和活力,從而形成人才優(yōu)勢,并由此呈現(xiàn)了這一時期河朔區(qū)域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面貌及其變遷。從“社會流動”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地方社會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