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為了回顧與總結四十年來中外學界關于抗日戰(zhàn)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研究狀況、探索與討論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及創(chuàng)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出版了本書。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會員關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聯(lián)合《抗日戰(zhàn)爭研究》編輯部與北京市
本書主要收錄有關20世紀中國通史編纂研究、劉知幾敘事理論研究等方面的論文。20世紀中國史學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中國通史的研究與編纂則是其中**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書中有關20世紀中國通史編纂研究方面的論文,既有關于中國通史著作個案分析的文章,也有對20世紀中國通史編纂進行宏觀探討的文章,并提出建立中國通史編纂學
自2013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始在大數(shù)據(jù)歷史研究以及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合作,在專業(yè)課程設置方面,大數(shù)據(jù)歷史專業(yè)開設了諸多較有特色的專業(yè)課程,其中《大數(shù)據(jù)與中國歷史》系列講座系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邀請10余位海內外在量化歷史研究、數(shù)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專場的資深教授、新銳青年學者做專題講座,其
中國歷史書寫深受海洋史觀影響,導致中國歷史敘述“權重”發(fā)生偏移,以19世紀中葉以來通商開埠為基礎的東西關系“沖擊-回應”理論大行其道,直到拉鐵摩爾中國“亞洲內陸邊疆”研究恢復以南北關系為中心的“大陸史觀”之后,“過渡地帶”作為中國歷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視。本書以中國西北為例,以地緣與空間視角下的農耕、游牧與綠洲互動為切入點
《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光明社科文庫》圍繞“文化與人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人文與意義”“儒學與未來”等基本題目,討論“文化的多元定義”、“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化的吊詭”、概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并基于“道德理性的中和性”來說明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并與以“認知理性的對立性”為特征的西方人文精神作歷時性比較。而引進現(xiàn)
本書共上下兩篇。主要包括:傳統(tǒng)文化之評價、中國的兵、中國的家庭、中國的元首、無兵的文化、中國文化的兩周等內容。
《中國文化論衡》是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旨在傾力打造中國文化研究高端學術品牌,主要刊載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化相關的最新研究論文及其他文章,常設欄目有專輯、專題、理論探討、書評、學術動態(tài)、專家訪談等。
本書旨在比較研究文化學和中西文化,探求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化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至今仍不失啟發(fā)和指導作用。陳序經運用西方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的理論,提出了關于文化的根本觀念,并以此為基點,對當時中西方文化問題上的三個派別,即主張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的、主張復返中國固有文化的、主張折衷的,作了介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集刊打破學科界限,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將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等學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將中國古史研究中的考據(jù)法與圖像學、新文化史等方法論結合起來,從多角度、多層面來梳理人類文
本書作為高等院校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材,致力于給大學生們提供一個掌握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系統(tǒng)而簡明的文本,助力他們更好的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和精神,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書由引言、上篇、下篇和結語四個部分組成。引言明確了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以及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和意義;上篇
本書所收41篇論文,多刊發(fā)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權威期刊,集中展現(xiàn)了近些年來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史專業(yè)教師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作者運用新視野、新史料或新方法,深入考察了自先秦以至當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問題,內容包括對前人研究成果的追蹤分析,對牽涉歷史進程重大問題的探幽索隱,對過往被忽視的微觀問題的考證辨析,對已有結論的
本書是作者近三年開辦的“國學普及系列講座”的講座稿,分為五個專題,漢字文化主要講漢字與服飾、漢字與飲食、漢字與居所、漢字與出行、漢字與生育、漢字與喪葬、漢字與婚姻、漢字與姓名;漢服文化主要講漢服概念、漢服起源、漢服款式、漢服圖案、漢服運動;中國茶文化主要講茶之歷史、茶之趣事、茶之習俗、茶之文學、茶道精神;中國酒文化主要
《世界漢學》旨在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fā)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tǒng)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xiàn)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全書分“漢學義理”“漢學史論”“漢學新論”“漢學名家”“漢學視域”“經籍釋讀”等版塊。
本書清晰界定了不同時期“西”的意涵,并依據(jù)各個時期中西關系的特征將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數(shù)千年的中西文化關系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上卷主要講述從遠古時代到鄭和下西洋這一時期的中西文化關系(1500年以前),下卷則是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時期(1500—1800),全面拓展了近代以前陸海“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意蘊。 本書打
本書以我國古代流傳的正史為基礎,真實地還原歷史原貌,用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按時間順序,通過總述、漫畫、故事講解的形式,分21期內容介紹中國歷史,把中國歷史上風云變幻的大事件一一展現(xiàn),脈絡清晰,語言風趣幽默,通俗易懂,讓小讀者一氣呵成地了解中國歷史。
本書以英國牛津大學博得禮圖書館藏“拉夫雷斯檔案”中的洛克“中國筆記”手稿為突破口和核心內容,從不同角度整理、呈現(xiàn)和分析“中國筆記”的時代背景、結構內容、認識基礎和知識來源,力圖將這一全新史料完整準確地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洛克對中國的關注并不局限于《人類理解論》和《政府論》中的只言片語。洛克不僅多次在英國尋訪中國人的蹤跡,而
本集刊主要由中國思想文化:社會儒學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三個專題組成。*個專題探討社會儒學這一新型儒學形態(tài),重點圍繞社會儒學與社會治理的關系展開,涉及到社會的觀念、荀子群學的生活儒學和社會儒學的詮釋,以及禮樂刑政的儒家治道之思等問題。第二個專題所收文章,將從縱向和橫向、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角度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本輯收錄研究論文十四篇,內容涉及金維諾先生學術紀念專題、器物與圖像、文本與圖像、地理與圖像等多個領域,分別從圖像學、文學、語言學、地圖學、建筑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對形象史學的跨學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