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青銅簋的起源、名稱和作用;青銅簋型式分析;青銅簋分期與年代推定;青銅簋區(qū)域研究;青銅簋譜系研究;青銅簋器用制度;青銅簋環(huán)耳的藝術觀察;青銅簋紋飾研究等。
本書內容包括:青銅罍研究簡史;青銅罍的定名與功用;青銅罍的類型學分析;青銅罍的分期研究;青銅罍墓葬禮器組合分析等。
受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的委托,重慶市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對其館藏的108件金屬文物開展了保護修復工作,《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報告》正是這次保護修復的工作報告,記錄了這項工作的實施情況,并對修復技術和項目管理這兩方面的得失進行了總結。本報告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管理經(jīng)驗的總結,可為同行在實
《重慶市開縣館藏青銅文物保護與研究》是重慶市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近年來開展的館藏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的研究報告,主要介紹了重慶市開州博物館館藏青銅文物的保護修復與相關研究工作。本書融合了重慶市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人員多年來開展青銅器保護修復的實踐工作積累和科學研究成果,是一本關于重慶地區(qū)青銅器保護修復及相關問題研究的
本書主要收錄了"揚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成果,包括最新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有綜述性的,也有關于某一遺存的專門研究,還有與唐長安城的對比研究,對于揚州城的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適合考古、歷史、文化遺產(chǎn)方面的人員參考閱讀
本書是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編的《北方民族考古》系列叢書第3輯,收錄的24篇論文大部分選自中國人民大學"2015草原絲綢之路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圍繞"草原絲綢之路"這一主題,從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文化互動與交流、宗教與藝術、文化與科技等方面進行了討論。
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西漢時期的帝國首都,有著較為發(fā)達的城市水利系統(tǒng),各項水利設施遍布城區(qū)內外各處,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對保證城市的供蓄水、排水及水路運輸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城市水利建設的成功范例。本文通過收集漢長安城及其郊區(qū)的城市水利設施的考古資料,并參考歷史地理及城市水利學的研究成果,從考古學的角度對各
本書以墓葬為單位,詳細介紹了營盤包墓地55座墓葬的形制結構、埋葬情況、出土器物等所有考古材料,并對漢墓出土器物、漢墓分期、墓地所反映的埋葬習俗和文化性質等進行了初步的專題研究。
本書是首部全面介紹貴安新區(qū)可移動文物的公開出版物,以收錄貴安新區(qū)出土清代及以前學術性較強、觀賞性較強的文物為主,按照動物化石、玉石器、骨角器、陶瓷器、金銀器、銅鐵器、服飾七個部分進行分類,以圖為主,圖文并茂,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全面反映了貴安新區(qū)出土文物的概貌、重點、特點和價值,具有較高的學術性、資料性和科普性
在世界遺產(chǎn)名錄和預備名錄中,石窟寺主要集中在亞洲,而其中,中國的石窟無論從比例數(shù)量,還是從代表性和獨特性上,都具有研究的典型意義,其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物的五大類型之一。由此,石窟保護是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而相較于木結構、古遺址等其他類型保護來說,石窟保護表現(xiàn)出獨特的復雜性。本書對中國石窟保護歷程(19世紀末至20
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秦始皇陵考古所形成的材料雖紛繁蕪雜,但總體上沒有脫離考古學研究為主體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范疇。如何在這一范疇下,界定概念、確定方法、明確方向、梳理材料、解決主要的核心的問題,乃至形成研究的體系與結構,本書以四部分內容初步探索、回答了上述這些問題。第一部分為緒論。研究的問題包括從考古學意義上對秦始皇陵概念
《西部考古》(第11輯)是在西北大學"211工程"經(jīng)費資助下,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和西北大學唐仲英文化遺產(chǎn)研究與保護技術實驗室聯(lián)合編著的學術年刊,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及研究論文等共計23篇,以中國西部地區(qū)為立足
本書是關于新疆和靜莫呼查汗墓地的考古報告。該地區(qū)發(fā)掘出土了青銅時代和漢代的墓葬近250座,出土了陶器、青銅器及部分木器、骨角器、石器、金器、貝殼器等眾多隨葬品。對于了解和靜地區(qū)的漢晉以前的文化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考古學上的制陶作坊不是不證自明的,需要一套辨識的方法。我們首先確立考古上辨識制陶作坊的幾個原則,再依此從中國北方地區(qū)商周時期的考古材料中辨識出制陶作坊,進而探討制陶工藝、制陶禁忌與祭祀等內容。這一研究思路有助于我們在考古發(fā)掘中更準確地辨識制陶作坊,為研究陶工的生產(chǎn)和生活、陶器生產(chǎn)技術、手工業(yè)專業(yè)化、古代社會和經(jīng)濟等問題
五陵原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是西漢王朝的帝王陵墓區(qū),目前保存有封土堆的帝陵及其陪葬墓二百五十七座,各種禮制建筑遺存星羅棋布,又有秦都宮殿建筑遺址、唐順陵等重要文化遺存分布,號稱中國式金字塔群及天然歷史博物館。利用五陵原豐厚的文物資源及其考古發(fā)掘的資料,研究西漢帝陵昭穆制度、宗廟制度、陵邑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意
本書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水庫淹沒區(qū)建設,于2009~2013年在淅川下寨遺址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73座東晉至明清時期墓葬的考古報告。這些墓葬雖零散分布于遺址之中,但被盜掘的較少,保存相對較好。本書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的報道,從隨葬品、墓葬形制與布局、地方葬俗、分期年代、南北方文化因素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初
《新疆文物保護研究論文集(二)》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古跡保護中心及從事文物保護事業(yè)的各類人員在所承擔完成的文物古跡保護工程勘察、維修、設計、施工、修復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匯集。既有對文物保護工程具體施工的論述,也有對文物修復的專題理論研究,包含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可移動文物保護、科學分析研究及其他四個方面。 《新疆文物保
為進一步推進漢代陵墓考古和漢代歷史文化研究,加強對徐州地區(qū)漢代考古成就的宣傳,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江蘇省徐州市人民政府、南京博物院、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徐州市文廣新局、徐州博物館承辦的“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4年10月11~13日在江蘇省徐州市舉行!稘h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
本書在概述水下考古學與出水瓷器基本概念的基礎上,以“華光礁I號”“南海I號”等古代沉船出水瓷器為對象,詳細介紹了這些出水瓷器保護方案的設計及具體實施過程,在實際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參考與指導意義。
本研究以考古工作所發(fā)現(xiàn)的漢代城市遺址為基礎,復原漢帝國的城市與城市體系,并對其特點進行系統(tǒng)考察。研究將著重關注漢帝國的中心區(qū)以及南、北邊疆地區(qū),通過比較不同地區(qū)城市與城市體系的共性特點與區(qū)域性特征,不僅可以對其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亦可以為考察早期帝國以及中央集權制的發(fā)展提供新的視角。本研究的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