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穿越報》共10卷,其中包括《歷史穿越報——夏商西周卷》《歷史穿越報——春秋戰(zhàn)國卷》《歷史穿越報——秦漢卷》《歷史穿越報——三國兩晉南北朝卷》《歷史穿越報——隋唐卷》《歷史穿越報——五代十國卷》《歷史穿越報——宋朝卷》《歷史穿越報——元朝卷》《歷史穿越報——明朝卷》《歷史穿越報——清朝卷》。這里有古人傳來的烽火快報
《尚書》月成書于3200多年前,是現(xiàn)存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典籍文獻匯編,記在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本書屬于漫畫版《尚書》,對《尚書》中的千古名句進行直譯的同時,用輕松有趣的漫畫故事闡述名句背后的哲理思想,是青少年了解和閱讀國學經典的優(yōu)質讀
目前地理學界一般將六朝地記作為方志的開端,只在緒論中進行簡單梳理,文學界則以純文學學科的研究范式,考察地記誕生的外部背景、地記的文學特色、地記對后世的影響三個方面,不足以認知各類地記文獻的文體特征以及它與六朝地學知識學術形態(tài)的關系!稘h魏六朝地記之文體研究》將以“知識傳承與文體變革”為研究角度,將地記放在六朝地學知識的
《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以現(xiàn)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和認知心理學理論作為依據(jù),運用哲學思辨和史學梳理方法,力求用文學言語述往思來,推陳出新,概括、挖掘與提煉每個歷史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治學理念與學習方法,勾勒出中國學習思想的輪廓,凸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治學的發(fā)展脈絡,生動再現(xiàn)富有東方特色學習思想的內在特質,描繪中國學子的
《絲路文明十五講》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學講授的通識課程為基礎,以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為主線,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間歐亞大陸上人類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作者首先總述了文明的起源和特質,其后則以亞歷山大東征與張騫鑿空、鳩摩羅什譯經與法顯求法、中西交往中的粟特人、紙張西傳與字母東來、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與傳播、突厥西遷與蒙
本書是一本從社會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國近代”之輪廓的著作。第一編涉及清朝統(tǒng)治之下滿漢關系的變化。從社會史角度關注“中國近代”的復雜性,并非要將中國近代打入另冊,而是為了更準確地在全球視野下把捉中國如何應對來自西方的沖擊。第二編從東西關系討論西方近代知識的傳入與再生產之問題。第三編選擇宗教/基督教題材,討論內在于中國近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青年學者(40歲以下)學著學術報告會的論文集。該所已經連續(xù)數(shù)年每年召開一次青年學術研討會,并在會后將論文結集出版。這一制度化的學術活動及論文集的出版,對于培養(yǎng)青年學術人才、推進近代史研究所學術研究的深入,顯現(xiàn)出越來越大的影響。2016年度的學術論文集收入論文15篇,內容涉及整個
本書運用寓論于考,考論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焦竑《獻征錄》、薛應旂《憲章錄》、張廷玉《明史》、萬斯同《明史》、吳炎等《明史記》、《四庫全書總目》等明清要籍之編撰緣起、成書刊布、撰述義例、文獻征稽、史學價值及衍脫舛訛做了細致考究,其中既有微觀的文獻考實,也有宏觀的義理闡述。全書凡分七題,成此一編,旨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以為
學術評論是學者思想探索和學術共同體交流的重要途徑。本書是東北師范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趙軼峰教授近十幾年間所寫具有評論、交流性質文章的選編,分為“當代史學”“史以經世”“明清中國”“文明史觀”“序文”“教學相長”六個部分。內容涉及對當代中國歷史學研究狀態(tài)的分析、對行政化學術評價體系的批評、對新實證主義史學的闡釋、從歷史學角
本書以歷史、文學、藝術、科學、思想民俗等為框架載體,使讀者了解、認識、品讀遂寧,進而弘揚光大遂寧文化。
《宋史研究論叢》第2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