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一屆云南大學“富民社會”學術研習班部分研習成果的合集。書中既有關于“富民社會”的相關研究,如“富民”與“富國”思想的內涵、“富民”興起和發(fā)展的原因、“富民”與鄉(xiāng)村社會的矛盾和斗爭、“富民”的自我認同構建、“富民”與地方文化特色的關系等,也有超出“富民”之外,從政治人物、政治運作、財政分配、經濟開發(fā)、市場整合、法
本書收藏整理了傅斯年先生關于“戰(zhàn)國子家”和《史記》的珍貴講義資料,前者概括了諸子百家的源流和特點,后者則開創(chuàng)了現代《史記》研究的先河,兩部分內容都是傅斯年巔峰時期的精華之作,至今仍為學界所推崇。對涉及的相關歷史篇目做了輯錄,在附錄部分還精心編撰了傅斯年年譜,具有很強的收藏性和閱讀性。
精選了《尚書》中的精華部分,按照原書的順序分為虞書、商書、周書三部分。由于《尚書》原文字句較為晦澀難懂,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我們特別設立了題解、注釋、譯文三個輔助板塊。斷句參酌諸家,擇善而從;對字詞的注釋力求簡明,不做繁征博引;譯文主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力求文從字順、流暢自然,幫助讀者吸收《尚書》中的智慧精華。同時,
本書內容分爲兩個部分。*部分是研究我國古代的基本族群。本書在考古文化以及?Z言?W的基?A上研究了基本族群的問題。?Y論是我國古代的基本族群爲夏族、戎族?c胡族。同?r論?C了商朝出自戎族,而周朝出自胡族。第二部分在基本族群的基?A上研究夏、商、周的起源。?Y論是夏族起自黃帝、炎帝,其起源地在甘?C東部的隴山地區(qū),然後
《尚書》月成書于3200多年前,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典籍文獻匯編,記在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本書屬于漫畫版《尚書》,對《尚書》中的千古名句進行直譯的同時,用輕松有趣的漫畫故事闡述名句背后的哲理思想,是青少年了解和閱讀國學經典的優(yōu)質讀
本集刊定期以專輯形式發(fā)布中國古代史、中外交流史新研究成果,注重國際性、前沿性、專業(yè)性,提倡創(chuàng)新、實證的文風,拒絕空浮和陳舊的學風,尤其注重新問題?新史料?新角度,即陳寅恪所提倡的“入流”。本集刊定位是中國古代史青年學者成果發(fā)布平臺、學術風向標。本集刊的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史、中外交流史,且主要采用歷史實證研究方法。
春秋和戰(zhàn)國是大變革下思想空前解放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如果說,春秋戰(zhàn)國的霸主都是不世出的大英雄,則幫助這些霸主治理國家的那些杰出的政客便是圣賢,讀懂了這些霸主,尤其是讀懂了這些政客,也就讀懂了整個春秋戰(zhàn)國大時代。本書通過對管仲、商鞅、李斯、百里奚等先賢人物的描述,揭示那一段段反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英雄故事。
《周禮》是十三經中*一部詳言制度之書,是書體制宏大,內容博富,因寄托了儒家社會政治制度的諸多理想,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自漢代以來,總與歷史上的政治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歷代研究者、議政者不勝枚舉,研究論著層出不窮。本書從宋代《周禮》研究與時代社會互動的角度,將宋代《周禮》學史劃分為六個階段,依次進行探究。
本書為傳統(tǒng)經典《尚書》核心文獻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本書以首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論壇的成果為主,共收錄37篇論文,匯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成果,就出土文獻與周漢古籍、先秦秦漢史、考古新發(fā)現與古代文明起源及其發(fā)展、學術史重寫及早期思想史理論與方法等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春秋〉的牢騷與夢想》是引導人們品味儒家經典的入門書籍,通過解讀作為五經之一的《春秋》,讓大家重新品味春秋那個特殊的時代,品味《春秋》這本特殊的歷史書。回歸原典是研究學問和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方式。通過閱讀本書,人們不僅會對《春秋》經傳本身有相對全面的認識,而且能夠舉一反三,逐漸領悟靜心品讀其他經典的門徑,從字句的考究、義
本書是著名史家張蔭麟先生的**專著,原為作者受聘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的一部分,沒有艱澀的學術冷語,沒有枯燥的理性說教,而是以洗練的文筆,用講故事的方式栩栩如生地講述了東漢前的中國歷史,重點敘述了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等。
《讀史存稿》是著名歷史學家繆鉞的史學代表作,初版于1963年,一經問世即成為國內外研治魏晉南北朝史者非常熟悉的專書,其后又經再版、增訂,深受專業(yè)領域研究者和文史愛好者的喜愛。此次增訂,精選了繆鉞先生中國古代史研究論文三十七篇,較為全面地展現了繆鉞先生在中國古代史研究方面的眼光和學術造詣。其研究重點以魏晉南北朝史為主,上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早的史書。戰(zhàn)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fā)布的政令!渡袝肺淖质止艎W,極其難讀。為此我們精心編制了《尚書全鑒(珍藏版)》一書,對全文作了通暢易曉的白話翻譯,以幫
《左傳全鑒(珍藏版)》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該書仿照春秋體例,按照魯國君主即位次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悼公十四年間春秋霸主逐步演變的歷史,在史學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蹲髠魅b》對其原典進行了精準的注釋和翻譯,力求將經典內容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夏商周三代事略》以夏、商、周三代歷史為研究對象,“正編”著重記述三代重要歷史事件,“支撐材料”著重研究與三代歷法、紀年相關的問題!断纳讨苋侣浴妨η笞龅绞窌r與史事結合,對三代歷史進行完整而系統(tǒng)的把握。
本書通過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結合的方法,從多種維度與不同視野,探討中國古代國家起源、治理和文明發(fā)展進程。
本書以通俗的手法,講述西周王朝的興衰,從一個女人講述周人的興起,又以一個女人講述西周的結束。西周的強盛在于它革命性地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在當時看來比較先進的制度,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天命觀、禮樂文明,這些制度影響后代二千多年,也影響到了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今人很多的思想觀念建構于那個時代,很多解釋不清的思想觀念問題都能從那里找到解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的貴族時代,這一時代的文學是綻放在貴族文化土壤中的花朵。本書從春秋時期的貴族階層及貴族文化入手,對這一時代的各類文學活動、文學作品,如賦詩、外交辭令、各類文章等,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探討,有助于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時期的文化與文學。
本書主要討論學術界爭論的兩個熱點問題: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認為親親相隱之爭的關鍵不在于血緣親情本身是否正當,而在于以孔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究竟主張如何處理血緣親情與社會道義之間的關系。對此問題做出認真的分析與梳理,是親親相隱之爭從立場走向學理的關鍵。二重證據法雖然*早由釋古派學者提出,但也受到疑古派學者的啟發(fā),今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