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發(fā)揮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黨和國家思想庫、智囊團的重要作用,加強對重大問題開展國情調研,根據《關于加強和改進國情調研工作的意見》規(guī)定,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簡稱扶貧百村調研)國情調研特大項目。對全國范圍內兼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00個貧困村開展村莊國情調研,包括一定比例的2010年
土地事關農民的飯碗和農村的穩(wěn)定,是農村制度改革中尤為重要的內容。本書圍繞著當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展開,涵蓋承包地、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這三塊地改革的諸多方面。其中,承包地制度改革是本書討論的重中之重,不僅包括我國當前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的現狀、國外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的經驗,還就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權能設置
東勝村地處黑龍江大慶市林甸縣,屬于省級貧困村。王昌海著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東勝村卷稻米產業(yè)精準幫扶)》介紹了東勝村致貧原因、扶貧取得的成效、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采取的措施。通過農戶調查問卷,重點分析了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家庭生活生產情況、扶貧滿意度以及后續(xù)扶貧工作重點。調研發(fā)現,產業(yè)扶貧是精準脫貧*為有效的扶貧
本書稿致力于探究,在鄉(xiāng)村轉型發(fā)展過程中,產業(yè)升級和基層治理何以實現齊頭并進的路徑摸索,并嘗試提供若干基于地方經驗之上的分析性概念暨命題,例如,小鎮(zhèn)大村、聯村成片、鄉(xiāng)村地域活化,以及鄉(xiāng)村治理轉型及其之上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有效推進,離不開土地要素的利用創(chuàng)新與對應產業(yè)轉型升級的穩(wěn)步前行等判識。具體涉及到村莊分化和城鄉(xiāng)互動、鄉(xiāng)村產業(yè)
本書主要梳理了民國時期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李安宅、盧作孚、朱友漁、雷潔瓊等名家對農村社會工作發(fā)展思想貢獻和實踐經驗;同時結合中國農村發(fā)展實際,通過自己研究團隊親歷大量的實踐研究以及相關農村社會工作議題的介入探索,找尋適合當前農村發(fā)展的介入路徑與方法,以期對中國農村社會工作本土化落地有所啟發(fā)并提供借鑒意義。探尋農村社
土地制度“試點試驗”的歷史過程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制度變遷集中、典型的縮影。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充分利用好“試點試驗”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直接關系到能否實現構建更加成熟、定型和完善的土地制度體系的目標。《中國土地制度"試點試驗"研究》共12章,包括緒論,土地制度“試點試驗”的理論基礎、改革實踐、歷史發(fā)展、土地制度
制度、經濟與社會:明清兩湖漁業(yè)、漁民與水域社會
本書收錄六位國際學者的專題文章,討論土地市場、產權、土地利用管制、耕地保護、征地、土地增值回收、房地產稅及住房與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問題,旨在幫助讀者了解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土地管理制度經驗及其對中國土地政策改革的啟示。
本書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模型構建、實證分析、歸納演繹等方法,對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農戶和政府兩大實施主體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感知、糧食安全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并結合氣象數據,綜合運用SPSS、GIS等軟件分析氣候變化對糧食單產、土地利用、水資源利用等影響的內在機制和傳導機制,建立統(tǒng)計模型、計量經濟學模型
本書是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我國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chuàng)新與檢測體系建設相關重點問題研究”的重要成果,包括綜合報告1篇、專題報告4篇、案例分析報告13篇。本書全面總結了我國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現狀,深入分析了其突出問題和發(fā)展趨勢,借鑒發(fā)達國家保障鮮活農產品及食品安全的成功經驗,科學地提出了今后我國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