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情節(jié)發(fā)展和“隱性進程”構成的“雙重敘事進程”是本書作者的理論概念和研究模式。這是世界上對“雙重敘事進程”展開系統(tǒng)理論探討和實際分析的專著。它突破了從古至今聚焦于情節(jié)發(fā)展的敘事研究傳統(tǒng)的束縛,將視野拓展到與情節(jié)并列前行的“隱性進程”,并深入挖掘兩者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本書上篇從七個方面切入,建構了自己創(chuàng)造的理論體系。盡
東方民間文學是東方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絢麗多彩的東方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共同構成了東方文學的整體,而且古老的東方文學的傳統(tǒng)特征主要見之于民間文學。東方各國有著取之不竭的民間文學遺產(chǎn),而且世界史詩寶庫中的活形態(tài)史詩主要流傳在東方。因此,加強東方民間文學的研究無論對建構完整的東方文學體系還是對世界民間文學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學
本書以中外古今文學名作為對象,從讀者閱讀角度對所精選出的數(shù)十篇詩歌和散文藝術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索。全書分為“比較篇”、“見異篇”和“研討篇”三個篇章,共收集了作者30多年來陸續(xù)完成的53篇文學鑒賞心得。其中部分已在報刊公開發(fā)表,還有很大部分是應湖南人民廣播電臺“作品欣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閱讀與欣賞”節(jié)目之約而撰寫,
本卷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成果“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研究”系列叢書的第四卷。本卷從外來文化與文學進入中國百年來歷程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現(xiàn)代新文化、新文學建立的曲折艱難歷程,重點介紹了從1949年到1979年三十年間歐美文學“中國化”的進展情況。在前一卷問題的順延發(fā)展的基礎上,主要回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三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成果、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研究》第六卷,內(nèi)容為編年索引。本卷采用編年體結構,收錄清末鴉片戰(zhàn)爭以后至2015年間與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有關的各種文學翻譯、文學研究、中外文學影響與交流等現(xiàn)象的關鍵信息。在資料編目的基礎上,本卷試圖勾勒出歐美文學作品在中國從翻譯到接受的整
本卷著重于考察清末民初(1840-1919)歐美文學最初的譯介之中國化進程,通過十四個問題討論了幾個主要議題:一是闡明清末民初思想啟蒙運動與文學革新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文學譯介“需求—契機—機制”的形成過程;二是討論晚清文學譯介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一些核心觀念與代表人物,三是分析和評價晚清文學譯介的策略、效果與市場機制影響
本卷主要是對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論性與全局性的重要問題,進行了集中的理論意義上的解說。這一卷可以說是全書的總綱部分。本卷通過十個問題,從理論上梳理了歐美文學“中國化”的研究的必要性、“中國化”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發(fā)展演進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經(jīng)驗教訓,并揭示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與百年來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
本書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成果《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研究》的第五卷。本卷研究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回答的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維度:分析改革開放后我國歐美文學譯介及研究出現(xiàn)“井噴”現(xiàn)象及新時期歐美文學熱潮中現(xiàn)代派文學大受歡迎的原因;闡釋我國歐美文學闡發(fā)研究的特點、類型與基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集體項目“當代外國文學紀事”的子項目,本書是在2013年結項的在線版/光盤版“當代外國文學紀事”中“當代美國文學紀事”的基礎上修訂增補而成。按照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并重的原則,本書從卷帙浩繁的當代美國文學中挑選出66位作家(小說家45位、劇作家11位、詩人10位)及其70部代表作(小說48部、戲劇11
社會學范疇內(nèi)的犯罪學僅有100余年的歷史。相比之下,文學中的“罪”母題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其精彩紛呈的表現(xiàn)方式不僅映射社會現(xiàn)實,亦承載時代的理念。亙古至今,文學作品中對有關犯罪起因、過程與結果的描寫便不絕于縷。 本書研究以“罪”為母題、涉及犯罪的中西文學。 “或許,沒有哪一種形式像犯罪文學那樣魅力無窮。它的力量在于自身
中國紅色旅游融合創(chuàng)新研究
本書是一部出色的文藝評論著作,匯集了作者近些年廣受贊譽的文學評論和電影評論。 本書涉及了經(jīng)典作家,如馬爾克斯、奈保爾、帕穆克、赫拉巴爾、阿列克謝耶維奇、莫言、余華等;以及當代一些新銳作家,如徐則臣、李洱、王十月等;以及一些國內(nèi)影響巨大的導演及其電影作品,如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王小帥以及電影《紅高粱》《芳華》《天長地
全球化催生了新的文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研究范式,在跨文化、跨民族架構下研究英語文學成為當代英語文學研究的一大趨勢。本書從全球化視角出發(fā),力圖**以國別文學為框架的傳統(tǒng)文學研究模式,以文學獎、文學感性、弱勢群體、地緣等為框架,在宏觀及微觀兩個層面上研究當代英語文學。本書對全球英語文學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解讀
本書對法國當代文學、當代作家、作品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國內(nèi)現(xiàn)有的關于法國文學的教材和專著大多截止于20世紀70年代,對于以后直至當今的文學狀況只有零星的論文形式的研究,難以形成對當代文學總體狀況的全面描述。而進入八十年代之后的法國文學也進入了一個世所公認的大師、沒有鮮明主張的運動和流派的新常態(tài)。文學的寫作和探索少了激
本書分為三部分,文藝身體學部分以近年來出現(xiàn)的多維立體電影、“吃播”等為例,闡述了美學身體維度的生成事實以及文藝批評實踐與產(chǎn)業(yè)實踐中的“身體化”現(xiàn)象;文藝意義學部分嘗試從人的生存意義、價值意義與社會群體意義等視角進行挖掘,從而建構一個凸顯“意義”的文藝研究理論框架;文藝經(jīng)濟學部分嘗試構建一個融合文學經(jīng)濟研究、影視經(jīng)濟研究
本卷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成果“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研究”系列叢書的第三卷。本卷以1919至1949這三十年歐美文學中國化的進程是與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歷史要求相契合為基本特征,以“五四”啟蒙、文學革命、馬克思主義傳播、左翼文學運動、《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等重大歷史事件為主要參照系,在關注具
《中外散文詩比較研究》主要就中國與外國散文詩的內(nèi)容、風格、藝術手法進行了比較研究,分發(fā)生學、文體演化、審美內(nèi)涵比較、理論研究、作家論幾個部分。涉及到泰戈爾、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等人的作品,對國內(nèi)的魯迅、王國維、劉半農(nóng)等人的散文詩的內(nèi)涵及有關散文詩的理論與審美內(nèi)涵進行了分析,其國散文詩文體的演化是論述的重點。
在視覺轉(zhuǎn)向和圖像時代的大背景下,語象敘事研究已成為學術界的熱點話題。然而,關于什么是語象敘事、它包括哪些研究對象、歷史與發(fā)展現(xiàn)狀如何、主要內(nèi)容是哪些等等問題到今天難有定論。本書從以上問題入手,對語象敘事展開全面、系統(tǒng)研究,并得出:語象敘事是指"視覺再現(xiàn)的文字再現(xiàn)",它涵蓋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三大類:文學中對視覺藝術的模仿
本書綜合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理論、威爾斯研究、文學與科學研究的相關視角與成果,主要研究威爾斯1895-1914年之間的科幻小說,將之置于現(xiàn)代科幻發(fā)展的歷史之中,探索其范式性特征。本書首先闡明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中認知與陌生化的烏托邦內(nèi)涵,及其形式分析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