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收錄作者從事考古工作五十年間先后發(fā)表的都城、陵墓、考古學國家文化等相關研究論文49篇,學術史與其他相關論述7篇及附錄2篇。內容涉及秦漢乃至隋唐時期都城、陵墓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中國古代都城、陵墓、殯葬文化的綜合研究和從考古學出發(fā)的國家文化研究。
作為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主辦的校園文化活動,“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學們和名師大家之間的溝通橋梁,使同學們可以近距離聆聽師長經歷、感受學者風范、領悟人生智慧,進一步增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體會青年成長與責任擔當。 本書是第2輯,共選取了人文、社科、理工類等不同學科老師的12篇活動整理稿,主題豐富多樣,有科研學習的實用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是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輯的學術輯刊,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等。本書為第十五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tǒng)領,分為“中西比較哲學”、“中華精氣神”以及“西洋精華”三個欄目,探討了中西比較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中的熱點和前沿理論問題。
2021年,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創(chuàng)刊40周年,學報編輯部從創(chuàng)刊以來刊發(fā)的文章中,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作,集結成冊。全書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古今中外哲學的中國審視、中國特色經濟管理理論探索與創(chuàng)新、中國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發(fā)展、世界政治與中國視角、文思勝境與時代精神、古今
《鼓浪嶼研究》是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于2015年創(chuàng)辦的學術集刊,專注于鼓浪嶼地方區(qū)域文化研究,其中探討鼓浪嶼歷史上與英國、德國、日本關系的論文獲得國際相關學術領域關注;鼓浪嶼華僑研究、女子研究及體育歷史文化遺產挖掘皆為突破性的研究。本書是第15輯,內容主要涉及鼓浪嶼國際社區(qū)的思考、清末鼓浪嶼紳商創(chuàng)辦華寶制瓷公司始末、鼓浪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本科生“人文社會科學新苗支持計劃”于2018年開始實施,旨在針對本科生培養(yǎng)科研興趣、養(yǎng)成科研習慣、提升科研能力。本書從2020年度“新苗計劃”課題研究項目的獲獎論文中選優(yōu)成集,所收錄的論文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法律、新聞傳播、人文等諸多領域,由當時為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的本科生獨立研究、獨立完成寫作,各
本論文集是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第四屆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論壇的部分成果,共收錄了29篇論文,包括中國古典文獻學、儒學文獻整理及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覆蓋了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現(xiàn)有的所有研究方向,還收錄了學科教學(語文)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的論文。本論文集
本書是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文叢,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本土文脈”涉及中國歷史文化的諸多議題,從陳寅恪的“以文證史”的方法論,到宋出四大書的成因,從城市空間重構的分析,到晚明南京的“國都記憶”;第二部分“域外人文”則多為跨文化交往或從中國看世界的思考,既有文化研究個案,又有思想史專題分析。下
2019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邀請了曲建、林江、茍利軍、王爽、吳學英、姚曉明、林家陽、張艷梅、朱奎、阮大仁、韓望喜、李山等51位優(yōu)秀專家學者,舉辦了52場深受市民喜歡的精彩講座。本書為講座文稿中精選出的19篇整理而成,包括先行示范區(qū)和強國城市、科學自然、文學藝術、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體育、經濟與歷史等方面內容。
《區(qū)域》由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主辦,為跨學科和跨文化的人文研究叢書,其宗旨是立足人文學科的具體問題,在跨學科和跨文化視野中探討中國人文學科的新領域、新途徑和新方法,力圖在長期學術積累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學術范式。在本輯中,來自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多位學者從自身研究經歷出發(fā),講述在中西學術思想的碰撞中,在理論與現(xiàn)
《珠江論叢》是由珠?萍紝W院(原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主辦的人文社科性學術理論刊物,主要內容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主要學科的理論問題、學術前沿問題;緊密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實際,研究探討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理論問題、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對外交流問題;探討國內外各項研究領域的新動態(tài);開展對中國哲學、歷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綜合研究
《鼓浪嶼研究》是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于2015年創(chuàng)辦的學術集刊,專注于鼓浪嶼地方區(qū)域文化研究,其中探討鼓浪嶼歷史上與英國、德國、日本關系的論文獲得國際相關學術領域關注;鼓浪嶼華僑研究、女子研究及體育歷史文化遺產挖掘皆為突破性的研究。本書是第14輯,內容涉及鼓浪嶼紅色遺跡、全球視野下鼓浪嶼百年史審視、中西建筑文化在鼓浪嶼的
本書是關于石窟寺考古調查與佛教藝術研究的專著,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為石窟寺考古調查與研究,第二部分為石窟寺藝術研究,第三部分為史料與歷史研究,第四部分為研究與回顧,第五部分為書評。本書為專業(yè)人員提供了龍門石窟調查的詳細資料,對進一步認識龍門石窟的全貌及內涵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對于佛教藝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哲學學部集刊》選收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學科學者發(fā)表的優(yōu)秀論文,以集中展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哲學、宗教學、語言學學科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集刊每三年出版一集,選收論文發(fā)表時間范圍大致為編輯年份以前的三年。本書收集了2017~2019年文學哲學學部學者發(fā)表的優(yōu)秀論文,分為2卷,卷為文學卷,第二卷為哲
《珠江論叢》是由珠?萍紝W院(原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主辦的人文社科性學術理論刊物,主要內容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主要學科的理論問題、學術前沿問題;緊密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實際,研究探討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理論問題、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對外交流問題;探討國內外各項研究領域的新動態(tài);開展對中國哲學、歷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綜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本科生“人文社會科學新苗支持計劃”于2018年開始實施,旨在針對本科生培養(yǎng)科研興趣、養(yǎng)成科研習慣、提升科研能力。該計劃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雄厚學術資源,在科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優(yōu)化培養(yǎng)機制,著力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的優(yōu)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接班人才!度宋纳鐣茖W新苗支持計劃優(yōu)秀論
本書是《鼓浪嶼研究》第十三輯,收錄了12篇文章。按過去的慣例沒有設欄目名。第十三輯延續(xù)前面各輯的思路,從私家藏書、海關、人物、建筑等幾個方面對鼓浪嶼的人文遺產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論述。
《珠江論叢》是由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主辦的人文社科性學術理論刊物,主要內容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主要學科的理論問題、學術前沿問題;緊密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實際,研究探討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理論問題、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對外交流問題;探討國內外各項研究領域的新動態(tài);開展對中國哲學、歷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綜合研究或比較研究。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趙必振翻譯的日文版社會主義著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課題編號:18BKS035)的優(yōu)秀成果之一。趙必振(1873~1956)是著名的翻譯家,本書匯集了趙必振在20世紀初翻譯出版的三部日本社會主義思想著作:其中,《近世社會主義》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社會主義學說的譯著!抖兰o之怪物帝
《趙必振譯文集·哲學政治卷》,匯集趙必振的譯著。屬于哲學類著作的有藤本充安著的《人圓主義》,隅谷己三郎編輯的《精神之教育》上下兩卷,和乙竹巖造著的《**倫理學》。行政類的著作三部,有烏村滿都天所著《社會改良論》,久米金彌翻譯的英國人希幼陸西列洛度利科著的《英國地方政治論》,有井上哲次郎口述、屈原貴軒記述的《內地雜居續(x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