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綿延數(shù)千年,一筆一畫中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它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但那一筆一畫、一部件一偏旁又代表著什么,有何意義呢? 本書選取一千個常用漢字,按照人體(形體、器官),器物(器具、建筑),自然(動物、植物、天文、地理),其他的順序,通過源遠流長的古文字,結合一千幅生動活潑的精美插圖,拆解每個漢字,
漢字,是孩子探知世界的鑰匙!稘h字大不同:有故事的漢字》精選了210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幫助孩子在快樂閱讀中認字、識字,將漢字寫正確、寫美觀,啟發(fā)學習母語及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本套書在編排上別出心裁:每個漢字講解都包含書寫筆畫、書寫口訣、字理文化、漢字演變圖示、趣味知識拓展,同時配有精美的古風卡通插圖,讓孩子的漢字
本書稿是一部漢語言文字學專著。記號是漢字結構中既不說明意義,又不說明讀音,也不區(qū)別詞性,只起代替、指點、區(qū)別或者美化字形作用的部件。20世紀40年代之前,關于漢字的記號研究在國內(nèi)一直處于空白。近年來,學界對漢字記號認識的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作者即以漢字記號為中心,回顧其研究歷史,說明記號的來源、內(nèi)容,證明記號的普遍性
如果一部專著也像文學作品一樣,需要有一個主題的話,那么本書的主題就是“語言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當代漢語中,這一主題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與突出:比如用已有的造詞單位造出新的詞語,以原有語法規(guī)則或已有形式為基礎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和表達方式,在已有詞義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或借助修辭手段等創(chuàng)造新義等。本書是作者《當代漢語詞匯研究》一書的姊妹
漢語國際教育學報(第七輯)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學生漢語閱讀加工機制及閱讀效率促進的眼動研究”的成果。本書內(nèi)容主要分為三編:第一編介紹了眼動的研究基本問題,包括眼動的生理基礎及其基本模式、眼動研究的范式述評;第二編介紹了漢語閱讀的加工機制,包括閱讀知覺廣度的研究、字詞閱讀的眼動研究、句子閱讀的眼動研究和重復閱讀的眼動研究
本書主要運用跨語言比較的方法,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來觀察和處理漢語假設句的相關現(xiàn)象。重點圍繞假設標記探討了假設句的句法操作、漢語假設標記的語法化來源、漢語假設句的從句和主句標記配套使用情況、漢語假設標記與“聯(lián)系項居中原則”等論題;研究了河南夏邑方言中的愿望義反事實句的表達形式。筆者發(fā)現(xiàn)漢語假設標記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語義
本書作者在研究漢字的過程中,常常被漢字最初的美麗形態(tài)所打動而深感震撼。這本書從個人的視角精選了101個最能展現(xiàn)古代博物史的漢字,不僅詳細講解了每一個漢字字形的演變,而且由漢字字形入手,講解了與此漢字有關的古代社會的文采風華、動物植物和農(nóng)事輿地,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xiàn)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本書作者在研究漢字的過程中,常常被漢字最初的美麗形態(tài)所打動而深感震撼。這本書從個人的視角精選了100個最能展現(xiàn)古代生活史的漢字,不僅詳細講解了每一個漢字字形的演變,而且由漢字字形入手,講解了與此漢字有關的古代社會的生活形態(tài)、日常禮儀和文化常識,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xiàn)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本書運用意象圖式理論及其方法刻畫漢語趨向補語及與之對應的越南語趨向補語;基于大規(guī)模漢越語言對比語料對漢語趨向補語及其句式在越南語中的對應形式進行了詳盡考察,總結對應規(guī)律;基于大規(guī)模越南學生中介語語料庫深入探討越南學生趨向補語的使用情況,分析、解釋學生的偏誤,構擬出趨向補語句式的習得發(fā)展階段,尋找影響習得的原因;運用似然
過去語言學界對語言音位的分布、對立和內(nèi)部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主要基于傳統(tǒng)的語言學、音韻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無法對語言音位結構進行量化研究,即使使用頻次統(tǒng)計方法也很難描述和解釋音位的地位和相互組合關系。本書以《漢語方音字匯》的3000字為研究材料,根據(jù)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音位對立理論設計了音位負擔量計算方法。對中古音韻系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是河北師范大學主辦的學術集刊,為半年刊。之前以《燕趙學術》為名出版多期,2014年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由我社連續(xù)出版,入選2017年度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本刊包括語言學、古代文學、文獻學、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學、學術名家等欄目,收錄有關文學、語言學等相關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主要內(nèi)容是針對管理類聯(lián)考邏輯考試中,論證有效性分析這一題型,進行的專門講解和練習。論證有效性分析,是很多考生不熟悉的一個題型,很多人從來沒有接觸過,本書分為考試指南與歷年真題兩大部分,講解論證有效性分析的同時,也結合歷年真題,進行系統(tǒng)的練習和解題訓練。
2013年秋,當代中國語言學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學術重鎮(zhèn)廣西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從方言學、詞匯學、語言與文化關系、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語言學思潮、語言學學科建設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6年后,在廣西大學黃南津教授、復旦大學申小龍教授、武漢大學趙世舉教授、廈門大學蘇新春教授等諸多老師的努力下,編輯出版了這
《中文論壇》是湖北大學文學院創(chuàng)辦的涵蓋中文學科各研究領域的學術輯刊,旨在搭建一個新的學術平臺,展示海內(nèi)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借以倡導視野開闊、獨立研究的學風,立一家之言,撰傳世之作。本書為2019年第1輯,設中國詩學、五四研究、湖北文學研究、語言學研究、信息技術與文學教育五個欄目,從不同視角展現(xiàn)了中國詩學、中國文學、語
本書嚴格依據(jù)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印發(fā)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2004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新大綱)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編著而成。在內(nèi)容編排上,本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本書從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實際出發(fā),全面地講解了普通話水平測試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中聲母、韻母、聲調(diào)、音變、音節(jié)等基礎
全書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為語源探索。主要從語源上探索漢語詞語的本義以及漢語同義詞之間的差異。第二部分為訓詁的理論與實踐,在理論上將訓詁分為語言的訓詁與言語的訓詁,訓詁實踐嚴格遵循相應的訓詁方法與程序,新見迭出,多能發(fā)人所未發(fā)。第三部分為語法研究,果既注重語言材料,又注重理論方法;既注重描寫,又注重解釋;既注重通語語法,又
《漢語語法及相關問題研究》以語法化理論、詞匯化理論以及語義學、語用學、語言學等思想為指導,運用共時與歷時相結合、描寫與闡釋相結合、個性研究與共性研究相結合等方法,圍繞著漢語語法及相關一些問題,以問題討論的形式,從虛化、句式、用法、訓釋、獻疑、方言等角度,具體探究古今漢語里常見的一些語言事實或現(xiàn)象,并對漢語教學與研究中所
國際漢語教師是新時代漢語國際教育中“三教”問題的核心。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質(zhì)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了各國民眾對中國的形象認識和看法。新時代教育在擴大對外開放、人文交流事業(yè)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都對其培養(yǎng)質(zhì)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本書著眼于如何培養(yǎng)高質(zhì)量國際漢語教師,基于復雜系統(tǒng)理論
本書基于語言類型學視角,在充分汲取國內(nèi)外已有連動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從句法屬性、語義特征、語序特性、歷時發(fā)展以及詞匯化、構式化等方面,對漢語連動式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描寫、分析與闡釋,對漢語連動式在漢語語言體系以及世界連動語言中的地位和價值進行了論述與探究,為漢語連動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