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三門峽剛玉砂廠墓葬的考古發(fā)掘資料及相關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對該墓葬群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秦漢、北魏、唐代、宋金和明清時期墓葬281座,出土各類器物700余件(套)。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收錄了剛玉砂廠墓葬的發(fā)掘成果,詳細
本書是福建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2010—2020年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成果報告。書中介紹了圣杯嶼及其周邊海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沿革,2014、2016年兩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概況、遺址狀況和出水文物,2011、2020年兩次破獲的圣杯嶼沉船遺址盜撈案件繳獲文物的情況,并通過將圣杯嶼沉船遺址出水文物與龍泉窯考古發(fā)掘及海外
本集刊是專注于運河及其相關問題的綜合性學術集刊,所刊論文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也會刊登與運河有關的自然科學如地理、工程、水利、環(huán)境等方面的論文。主要專欄包括:“理論研究”,著力進行運河學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探討;“專題研究”,探討運河發(fā)展史、運河區(qū)域社會變遷、運河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新書評介”,點評近年出版
《東亞文明》是由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旨在加強國內學者與世界范圍內同領域同仁間的學術交流,促進東亞考古與文博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稏|亞文明》的研究范圍以中國為中心,廣泛面向東亞世界,所涉領域包括考古學、歷史學、文物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本集刊希望通過復合型的研究方法,推動有關
《社會史研究》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本書此次分為三個專欄,分別為“專題論文”“學術評論”“書評”。“專題論文”收文10篇。內容有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考察山東臨沂嶺前村的社會勞動分工、鄱陽船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變遷、廣州商團與1924年的官商爭械潮、黃展云與營前模范農村試驗、清末民國東太湖的水域開發(f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
城市環(huán)境史是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亟待深耕的重要領域,本書在借鑒西方城市環(huán)境史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以黃泛區(qū)典型受災城市開封為案例進行具體實踐。立足于黃河泛濫的歷史背景,圍繞人群社會對災害的處理活動,通過對因河患引起的城市形態(tài)、遷城之議,因河患興起的鎮(zhèn)河鐵犀、大禹廟等的專題研究,探討黃河泛濫環(huán)境下城市發(fā)展的變化過程,凸顯不同人群
泉州灣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具河口、灘涂、墾區(qū)、紅樹林、米草、海島等生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海洋生物多樣性較高。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泉州灣開展了四季度大面調查,在泉州灣鑒定海洋生物770種,在國內較早開展海洋環(huán)境中鄰苯二甲酸酯等特征有機污染物分析,并溯源至泉州灣周邊晉江、石獅等地的造鞋、制革等產業(yè)集群,形成了鄰苯二甲酸
《潮學研究》自1993年開始,每年在汕頭大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出版,后又以國際刊號形式出版。自出版以來,刊發(fā)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文章,在國內外學界具有較好的影響力,不斷推動潮學研究發(fā)展。但2016年后,因故暫停出版。 現(xiàn)經學術委員會討論決定以集刊方式繼續(xù)出版,鞏固好這一學術陣地,繼續(xù)為學界搭建一個開放、綜合的高水平學術
《韓國研究論叢》(簡稱論叢)為我社老集刊,自2012年起在我社出版,每年出版兩輯。論叢為我社優(yōu)秀集刊、CSSCI來源集刊,作者多為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多數文章質量質量比較高。本書稿為論叢總第43輯,2022年第一輯。本輯論叢共包括十余篇文章,主要分為三個欄目:政治與外交、歷史與文化、社會與經濟。
《阿拉伯研究論叢》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辦的關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主要關注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外交等方面的研究。本期為總第14期,分區(qū)域國別研究、阿拉伯語語言文學兩個欄目。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chuàng)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fā)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夏金元史。此為第35輯,收錄35篇學術論文,分為名家訪談、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軍事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
本書以20世紀90年代山西省平陸縣出土的一組商代青銅器為主要研究對象,按方鼎、圓鼎、罍、爵四個器類劃分章節(jié),分別分析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技術特征,并將它們與其他地區(qū)出土相關聯(lián)的商代青銅器進行綜合比較,探討一系列相關問題。研究認為,平陸前莊出土青銅組器均為早商時期遺物,其中成器年代最早者或為前莊爵,在二里崗上下層之交,前
本書選取南開大學博物館館藏精品青銅器文物,按年代排序,以多角度攝影、突出局部的方式,細致展現(xiàn)南開大學博物館館藏文物的藝術價值與保存情況。內容包括:商代;西周;東周;秦漢;專論。
本書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庫區(qū)文物保護項目——丹江口市蓮花池墓地的考古發(fā)掘報告。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蓮花池墓地發(fā)掘的142座墓葬,其中戰(zhàn)國晚期晚段至西漢末年墓葬125座,明清墓葬10座,近代墓葬1座,年代不明墓葬6座。在詳細介紹發(fā)掘資料的基礎上,本書也對出土最豐富的秦漢時期墓葬進行了隨葬品類型學、墓葬分期與年代、
本專著系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BXW031)的最終成果,研究的主題是中央蘇區(qū)的符號傳播體系與其話語建構之間的關聯(lián)。首先,研究在理論體系上做了兩大帶突破性的闡釋:一是以語言學的離散系數(CV1和CV2)來測定社會語言集團的整合情況,將語詞共現(xiàn)分析提升到社會學研究的層面;二是基于符號學分析符號內在結構的各種經典
本書收入了張居中教授從事考古生涯四十余年以來的代表作五十多篇,涉及到裴李崗時代、仰韶時代、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qū)環(huán)境與生業(yè)、音樂起源、龜甲與符號研究等領域,以及中華禮樂文明要素的起源等前沿性重大理論問題,尤其是賈湖文化、仰韶時代文化、淮漢文化帶與淮漢粳稻栽培帶的提出,賈湖骨管樂器研究,鍶同位素、寄生物考古學等科技考古專題案
本書收入了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fā)掘四十年以來的代表性論文六十余篇,再現(xiàn)了該遺址發(fā)現(xiàn)、發(fā)掘、研究的曲折歷程,涉及文化性質與年代、環(huán)境與生業(yè)、墓葬和人骨、技術與工藝、骨笛(龠)、龜甲與符號研究等多個領域,匯集了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科技考古、環(huán)境考古等十幾個學科領域的幾十位相關專家的研究結晶,確立了賈湖文化在新石器時代考古和
《鄭州歷史地理探索》一書是繼《鄭州歷史地理研究》之后,第二部探討鄭州歷史地理問題的學術專著。全書共由五部分組成,圍繞鄭州古代河湖水系演變、鄭州古都與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鄭州古城的選址變遷與中國商業(yè)文明、鄭州古代關隘與交通路線、鄭州黃帝與黃河文化發(fā)展、鄭州行政區(qū)劃變遷等鄭州歷史地理問題進行了全面、綜合的探索與研究。本書將
本書是第一部以考古調查資料為基礎介紹山東省明清海防遺址情況的考古報告。作者結合實地調查資料和古代文獻,將此次發(fā)現(xiàn)的明清海防遺址細劃為都司、營、衛(wèi)、所、寨/屯、巡檢司、墩、堡、炮臺和其他(官兵家族墓地、祠堂等)十類,每類每處海防遺址均從地理環(huán)境、歷史沿革、保存現(xiàn)狀、歷來工作、文獻記載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部分遺址還結合調
編修史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本書為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史志工作重要論述的精神,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進深圳文明典范城市建設,增強深圳文化軟實力,涵養(yǎng)粵港澳大灣區(qū)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蘊,于2021年8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開始組織編纂,歷時兩年,始竣其工!禕R》《深圳通史》是一部記述深圳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