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船山詩學的本質是“情幾”詩學,從特征上看,隸屬于中國古典詩歌史的抒情傳統(tǒng),但船山詩學背后的人性論視域,又極大地深化了這個傳統(tǒng)。船山所言之“幾”源自《易傳》,其基本內涵即“動之微”,涵括“動”與“微”兩個層面。從“動”的一面說,是要求在無定中尋求有定,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對應著“情者陰陽之幾”的“情”之生成
書稿以網(wǎng)絡中的文學創(chuàng)作、傳播、評論及產業(yè)化開發(fā)熱潮為研究背景,以文化研究為學術語境,考察網(wǎng)絡與文學間的互動互構狀況;考察網(wǎng)絡媒介給文學帶來了哪些標準與價值尺度的變化;分析目前文學批評及產業(yè)開發(fā)中面臨的困境哪些是由新媒體特性帶來的,哪些是由舊批評體系對新媒介的不適造成的。書稿上篇“新變”從總體上梳理了網(wǎng)絡媒介介入文學傳播
《詞史考微》是關于詞學批評的理論研究,是針對“文學”與“歷史”之間關系的反思性質的探索。全書由“導論”、“上編”、“下編”、“結語”四個部分組成,附有研究“參考書目”。上編闡述“詞史考微”的理論內涵。第一章《“詞史”說新詮》闡明“詞史”說所觸及的“文學”的本質力量——這是脫離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一種獨特存在;“詞史”說與現(xiàn)代
《“天人合一”生態(tài)智慧下的唐詩宋詞英譯研究》以東方智慧“天人合一”認識樣式重構生態(tài)翻譯學的理論基礎,重點對其翻譯方法——三維轉換翻譯法作出了合一整體性的詮釋,并結合古詩詞的翻譯特點,運用其核心理念對古詩詞英譯經(jīng)典作品進行詳細闡述和對比分析,目的在于構建具有華夏知性體系的話語形態(tài)和認識范式,以傳揚中國經(jīng)典文學之美、提升我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唐、五代、兩宋六十八種存世與佚失的詩法著述。所謂詩法著述,就是以匯聚總結詩歌寫作技巧為主體內容,以羅列詩法名目與技巧條目為主要形式的詩學專書。詩法著述在中國詩學史上有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這批數(shù)量龐大的著述有其獨特的主體內容、命名方式與寫作目的,它們和詩話類著述有很大差別。本書在個案研究部分,詳細考察唐五代與
本書是關于明末清初“虞山詩派”的相關論文集,分文獻篇與文論篇兩部分。文獻篇包括《<玉臺新詠>馮鰲刻本考》《<文心雕龍>版本補考》《<白蓮集>版本考》《二馮校本<才調集>考略》《<四庫總目>明人別集“錢冠朱戴”考》《關于<中州集>評點的歸屬》等文,論述了虞山詩派對文學典籍的點校、整理與學術貢獻;文論篇包括《錢謙益與明末清
本書選取黑龍江省佳木斯地區(qū)赫哲族的標志性文化“伊瑪堪”作為研究對象,“伊瑪堪”是赫哲族世代口耳相傳的民族史詩,是赫哲族精神文化和民族記憶的載體,具有語言學、民族學、民俗學和美學等多重價值。2011年11月23日“伊瑪堪”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正式批準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伊瑪
《中國史詩研究學術批評(1949-2019)》精心從書評、綜述、序跋、回憶錄等各種學術資源中遴選出1949-2019年關于史詩研究學術批評的代表性論文,從某個側面展示中國史詩研究的學術歷程和概貌。本書特點:1.選文能夠呈現(xiàn)中國學人撰寫史詩研究學術批評的不同類型和不同層面,由例及律,便于讀者逐步體味,反復涵詠。2.選文具
《樂府學》是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樂府學\"和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共同主辦的學術叢刊,專門收錄有關樂府學研究的文章,是學會會刊,現(xiàn)已出版到第十九輯。這一輯就設立了七個專題。其中有\(zhòng)"禮樂考察”內有四篇文章,曹勝高的《社祀與邦風婚嗣之歌的生成語境和韓國良的《”漢武首立樂府說”補證》都很有新意;“文獻考辯”有六篇文章,其中李
宋詩話是以指導詩歌創(chuàng)作為目的的詩歌品評,形式上隨意散漫,但通過對詩人的多方品評,對作品的深入分析,對某一問題的反復陳述,建立起他們對唐詩的整體認識。本書運用統(tǒng)計、定量定性分析、歸納、文本細讀、接受美學等方法,從唐詩學本色論、范疇論、體派論、詩法論、作家論五部分探討宋詩話對唐詩的研究,進一步認識宋詩話對唐詩學的建構及其貢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歷史上,婉約詞散發(fā)著獨特的色彩與魅力,為我國古典詩歌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時也對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書特意精選了從唐代到清代婉約詞中的經(jīng)典名篇,同時還特意挑選了一些不甚出名但是頗具風格和魅力的佳作。本書主要分為作者簡介、原文、注釋和評解四個板塊,方便讀者了解和欣賞婉約詞。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他的詩詞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渾然天成。本書選取了李白詩詞中的精華部分,分為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四大部分,方便國學愛好者閱讀及理解,博覽國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文學熏陶。
在這個復雜多變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學人散文在回歸民國的散文書寫中打撈文化精英的記憶,在回歸書齋的散文書寫中躲避著文化的浮躁與喧囂,在回歸講堂中尋找到自己發(fā)聲的舞臺,在回歸鄉(xiāng)野中繼續(xù)著文化的的捍衛(wèi)與拯救。學人散文書寫的變化標志著當代學人對自身角色的重新審視與定位!毒竦拇ⅲ寒敶幕鷳B(tài)中的學人散文研究/學者文庫》以文化
本書在結構上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關于《詩品》與司空圖詩學思想的研究部分,包括作者的生平和時代、《詩品》成本與結構、體現(xiàn)在《詩品》和其他論詩書信中的詩學思想,以及司空圖用以評價唐代詩人的文學史思路和意境論尺度,很后是關于《詩品》的翻譯傳播和司空圖的影響問題等研究。下編是文獻部分,其主體是《詩品》全文的注釋,以及作為背景資
辛棄疾是南宋詞人,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其詞以豪放雄邁著稱,有詞集《稼軒長短句》。本書精選了詞人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對詞中生疏的語詞做了簡潔的注釋并附有譯文,能夠帶領大家輕而易舉地進入辛詞的世界,領略辛詞的藝術魅力。
本輯分列“特約專稿”“文體研究”“大視野”“桐城派研究專題”“散文研究文獻考論”等七個欄目。其中,“文體研究”仍為本輯的重點,關注“早期書寫”,并結合中國古代典籍與文獻的生成方式、書寫方式及其由不穩(wěn)寫向趨同的變化,引導問題討論愈加客觀深入!按笠曇啊保赋鍪穫髦械氖穫魑膶W兼具歷史記錄與文學藝術雙重性質,梳理了史傳文學對
駢文是一種深受中國人審美觀念支配,符合漢語語言形式特點,從中國語言中內生出的美文,它本身所具有的對稱美、典雅美、色彩美、建筑美、音樂美,無不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精神和意蘊。駢文的極盛期在漢魏六朝,唐、宋為其蛻變演化期,元、明而呈現(xiàn)衰頹跡象,至清代而出現(xiàn)全面復興的態(tài)勢。它的產生、發(fā)展與盛衰,也無不與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念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欄目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是廣大詩歌愛好者和廣大師生的重要參考書。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世稱“詩圣”,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
本書以專題立目,縱論現(xiàn)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集群,正為補現(xiàn)行小說史之失,而將時賢之群體、社團、流派論擴而大之,以此統(tǒng)觀現(xiàn)當代小說發(fā)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