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墻檔案》是國家檔案局”十四五“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fā)項目,由南京市檔案館編。本冊《水關(guān)涵閘的管理與增修》主要介紹了民國時期以來關(guān)于南京城墻水關(guān)涵閘的管理與增修情況,包括“接管與修建水關(guān)水閘”“修建與管理抽水站”“排水及關(guān)啟水閘”“觀測水位”四個部分,這些關(guān)于南京城墻水關(guān)涵閘的檔案、史料絕大部分是首次公開出版,有利于
本書是“續(xù)宋本叢書”之一種,影印明成化四年(1468)北京國子監(jiān)刻本《山海經(jīng)》一部。在《山海經(jīng)》的版本系統(tǒng)中,明成化北監(jiān)本具有特別的地位:一方面,該本是現(xiàn)存的《山海經(jīng)》中較早的、較少見的官刻本,刻印較為精良。另一方面,存世的該本《山海經(jīng)》較少,且?guī)缀醵际菤埍,其版本價值較為突出。此外,趙萬里先生在《中國版刻圖錄》中指出
《(乾隆)重修紹興府志》八十卷首一卷,(清)李亨特修,(清)平恕、徐嵩等纂。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小字雙行同,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有圖。李亨特,乾隆五十七年任紹興府知府,總裁修志事。所撰序稱:“昔陸游作嘉泰志,以會稽名。或譏之,故題曰《紹興府志》,遵今憲也。日重修,明有所本也。”序后鈐有
《紹興府志》五十八卷,(清)張三異修,(清)王嗣皋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有圖。卷前有康熙十一年(子)王嗣皋、姜希轍、胡升猷、茹鉉的序,在其序后分別鈐有“王嗣皋印”“戊子解元乙丑進士”“姜希轍印”“定庵”“胡升猷印”等印記。
《紹興府志》五十八卷,(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有圖。卷前有康熙二十二年許弘勛、何源浚、王之賓序。卷一為疆域志,卷二城池志,卷三署廨志,卷四至卷八山川志,卷九至卷十古跡志,卷十一物產(chǎn)志,卷十二風俗志,卷十三災祥志,卷十四至十五田
本書系《國聞周報》專欄,從1929年7月至1937年7月連載八年,敘述近世重要人物、典制、舊聞、科舉等,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參考史料。
本書以南京圖書館藏明正統(tǒng)《道藏》本洞神部玉訣類為底本,共二十卷,拾遺一卷,宋王雱傳。
光緒二十年(1894)爆發(fā)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不僅是影響中日兩國歷史、改變東亞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也是晚清政治史的一道分水嶺。由翁同龢本人保留下來的《倭韓新事》《倭韓近事》則是反映甲午戰(zhàn)爭期間朝野動態(tài)和內(nèi)幕的珍貴資料。 《倭韓新事》收錄張蔭桓、李鴻藻、孫毓汶、孫家鼐、許應(yīng)骙等人的73封信函,尤其以張蔭桓的書信為多;《倭韓
《民國新疆文獻匯輯》(1—5冊)共收錄民國有關(guān)新疆的重要文獻37種,幾乎涵蓋了整個民國時期新疆各方面的重要內(nèi)容。包括方志、游記、日記、科學考察、新聞報道、研究著述等。這些歷史文獻從各方面反映了當時新疆的社會歷史面貌。如伊犁辛亥革命領(lǐng)導人之一楊纘緒《新疆芻議》、民國初年奉命考察新疆,被譽為民國西部拓荒第一人的林競《新疆紀
本書精選名典藏藝術(shù)館明清石鼓,另取配套石桌,兼及花幾、垂帶,全書分上下冊。鼓是最早出現(xiàn)的樂器之一,代表禮制的鼓有青銅鑄造,也有石雕而制。尤其石鼓的出現(xiàn),對后世更具深遠的影響。石鼓逐漸成為明清石刻的重要題材,常見于墩凳、門枕、垂帶、柱礎(chǔ)等建筑構(gòu)件,象征吉祥嘉美、砥礪奮發(fā)。趙少忠先生所藏古代石刻藝術(shù)品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明清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