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運瓷器,指御窯廠按照往年定例、無需皇帝另外下旨燒制的瓷器。這類瓷器燒造數(shù)量較多,器形和紋樣相對固定,作為御窯廠每年的基本任務,燒成后被統(tǒng)一運至京城,交付清宮瓷庫收貯,于次年年底在清宮內務府奏銷。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清代宮廷御用瓷器中大運瓷器占比龐大,釉色品種包括顏色釉、青花、斗彩、粉彩等。本書收錄故宮博物院藏大運彩瓷3
選題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撫河流域考古調查系列報告之五南城、黎川卷,旨在通過對撫河流域的調查、勘探、發(fā)掘等工作,建立撫河流域先秦遺址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考古資料數(shù)據(jù)庫,并通過對數(shù)據(jù)庫材料的考古學分析與研究,建立該流域詳盡的編年序列。同時期望在此
本書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臻選整理,收錄近年來國內著名藏家所藏新出土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璽印300余方,從古文字研究、璽印制作、篆刻學習的角度,按照璽印所屬時代和功用,分類編排。每一方璽印采用印蛻、新封泥、實物印面印鈕展示,印面采用全新攝影技術,從側拍、俯拍、近距離細節(jié)等多方位、全角度高清采集印面信息,著
彩塑藝術是有著我國鮮明民族特色的一個雕塑藝術門類,以其獨有的造型語言、表現(xiàn)手法、傳承模式與審美趣味,而成為極其寶貴的民族藝術瑰寶。從山西省歷次文物普查資料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山西省境內現(xiàn)存寺觀彩塑13000余尊,這些雕塑絕大多數(shù)保存于佛寺道觀之內。在三晉大地上,歷代寺觀分布于村野,彩塑題材之豐富、年代跨度之久遠、風格面貌之多
《神器譜》成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明趙士楨撰。全書共五卷,前冠“進器疏”,正文分“原銃”“圖式樣”“打放架勢”及“神器雜說”四部分,除以文字解說火器淵源、性能、優(yōu)缺點、制造工藝、使用方法外,尚有多幅圖畫,詳述各種火器使用的步驟及方式、構造分解等等。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了趙士楨關于火器制造和使用的理論研究,是我國古代
為更好踐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晉城市人大常委會的支持指導下,市文旅局積極組織協(xié)調各方力量,基于國保單位的保護利用現(xiàn)狀,編撰《惠澤千載、光耀后世——晉城國保叢覽》,分為《總覽卷》《市直城區(qū)卷》《高平卷》《澤州卷》《陽城卷》《陵川卷》《沁水卷》七卷,以圖文并茂的形式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早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前,玉便作為美好、神圣、通靈和祥瑞的寶物受到人們的喜愛。萬物皆有靈性,尤其是凝聚了古人虔誠之心的美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一件皆由信念而生,溫潤內斂,氣韻靈動,成為時光的見證者、歷史的承載者,美得令人驚嘆,讓人癡迷。本書匯集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各個時期靈性而唯美的古玉800余件
《千紅痕——中國古代漆器精粹》選錄了99件千紅痕古代髹飾藝術館收藏的古代精美漆器,跨越唐、宋、元、明、清時期,涵蓋盤、缽、盆、屏等多種形式。詳實的文字描述搭配精美圖片,高清大圖加之局部細節(jié),排版設計考究,全方位呈現(xiàn)了中國古代漆器多變的風格和無限的魅力。
本卷為“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中國絲綢藝術大系”之一!爸袊z綢藝術大系”項目立足于藝術,在專文中著重體現(xiàn)文物的藝術性特點,在圖像上通過絲綢文物的局部圖體現(xiàn)絲綢藝術,文字說明各收藏機構的中國絲綢文物在絲綢藝術大歷史上體現(xiàn)的重要藝術意義、組織結構和質感;打
本書收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伯希和在中國敦煌西域考察時所收集的全部敦煌文獻,以伯希和編號為順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取最新的研究性定題,高清全彩影印完整出版法藏敦煌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