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二十品》拓本于清代同治年間形成,后在康有為等金石學家的推廣下廣泛流傳。民國年間,龍門石窟造像題記被大肆傳拓,拓本數(shù)量與日俱增,個別造像遭到了毀滅性破壞。1949年后龍門石窟得到了較好的管理與保護,1975年國家文物局明令禁止傳拓龍門石窟二十種北魏造像題記。傳世的《龍門二十品》拓本數(shù)量龐大,各時期拓本多混雜在一起。
該書以山東籍著名畫家王克舉先生的長卷油畫《黃河》為中心,以油畫+創(chuàng)作思考+人文地理+照片的形式,全景式展現(xiàn)黃河兩岸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紅色故事,揭開這條母親河的自然模樣和其所具備的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把握中華民族的精神脈搏,闡釋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策劃“黃河”項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油畫+圖書+展覽的方式,深度挖掘黃河精
談到開清初印學與編時人創(chuàng)作印譜之新風氣者,明崇禎七年(一六一四)成譜的《學山堂印譜》首屈一指。譜主張澦所藏之印的成譜過程,大約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明萬歷以來,張澦即遍求當時印人為其鎊刻以詩文為主要內(nèi)容的“創(chuàng)作式”篆刻作品,先輯成《承清館印譜》初、續(xù)集。第二階段,張澦徵集增刻者益多,且家中建成“學山園”,遂合前譜
一般坊間以為,《宣和集古印史》是一部北宋宣和年間的印譜,因為已有《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博古圖》傳世,那么順理成章也應該有《宣和印譜》,于是指此為失傳的宋代《宣和印譜》。此論大謬耳!關于非常早的印譜,四十年前我考證過,為北宋楊克一的《印格》和王俅(子弁)的《嘯堂集古錄》。據(jù)明代屠隆為本譜所撰的序,蕭山來行學(顏叔
印譜大家汪啟淑,輯時人印譜曰《退齋印類》,在印譜史上實在可算極其另類。久居杭州的藏書大家、安徽人汪啟淑號讱庵,自稱“印癖先生”。他的“癖”,不但在編印譜上以量多而全獨步天下,以集古印譜如《漢銅印叢》《漢銅印原》《訒庵集古印存》等擅名于世,更以時人刻印輯譜如《飛鴻堂印譜》《春暉堂印始》《歸去來辭印譜》等享譽印林。但他好奇
清同治年間,廣東端州何昆玉輯《吉金齋古銅印譜》,一個關于古銅印收藏和輯譜的曲折故事,至此完美落幕。這樣的例子,在古來印譜中也不多見。先是乾隆初程荔江收藏宏富,以所藏秦漢古印輯為《師意齋秦漢印譜》;程氏歿后,藏印歸番禹潘毅堂,潘氏為廣東豪族、廣州十三行商行之冠,他輯此為《看篆樓古銅印譜》;潘毅堂謝世,藏印入其侄潘季彤之室
《共美其香:宗其香畫集》是“‘百年輝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名家系列”叢書中的一種,展現(xiàn)了宗其香各個時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大量珍貴生平文獻,集中展示了他在山水、花鳥、人物以及主題性創(chuàng)作方面的藝術成就。
《中原文化大典》全55冊,定價20000.00元,8開本。具體內(nèi)容為:《總論》1冊、《學術思想典》2冊、《文學藝術典》6冊、《科學技術典》4冊、《教育典》2冊、《民俗典》6冊、《文物典》23冊、《著述典》6冊、《人物典》4冊、《大事記》1冊。
凡·高--追夢赤子心
中國古代版畫歷史悠久、題材廣泛、遺存宏富,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重要品類。作者周心慧浸潤于版畫史研究三十余年,以其豐厚的學術積累撰成本書。 全書以時代為綱、以專題為目,對古代版畫藝術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研究,一方面深入考察其發(fā)生、發(fā)展、繁盛直至消亡的歷史,另一方面詳盡闡釋各題材、地域、流派的藝術特色,引征賅博,條分縷析,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