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平文物志》是由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博物館組織撰寫,主編者沈軍山為原館長,從事文博事業(yè)近四十年。灤平縣隸屬于河北省承德市,位于承德市西部,處于京、津、遼、蒙的省市金三角交匯點,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是溝通京津遼蒙的交通要沖。灤平縣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正式建縣,6800年前就有了人類文明,山戎民族從商周到戰(zhàn)國時期在
清代是金石學發(fā)展的繁榮時期,文獻數(shù)量多,學者數(shù)量多,遠邁前代。本叢刊即對清代金石學文獻進行匯編整理,分輯出版。第二輯共收錄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九種金石文獻,其中五種稿本,兩種拓本,一種抄本,一種刻本,絕大多數(shù)為首次影印出版。作者多金石學名家,如孫三錫、陳介祺、吳重熹、沈吾等。所收文獻內(nèi)容廣泛,包括石刻、金文、石鼓文、瓦當
現(xiàn)存墓志以漢代為始,歷經(jīng)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具有的美術書法價值是毫無疑問且廣為應用的,從文獻價值來講,對墓主相關景況進行概括,追述源流,敘其一生,夫妻子女亦有介紹,這對補充正史中所闕記錄,核對舛誤有重大作用。本書為其北魏分卷,收集北魏墓志400余方,錄文校點,方便相關工作者使用,頗具資料價值。
《新都楊升庵博物館藏珍》的出版,將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文化遺產(chǎn)研究獻上一份厚禮。雖然這座博物館在全國千萬座各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中,只是一座小館,但是其館藏文物,卻匯聚了中國西南地區(qū)的若干精華,具有獨特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的河北南宮后底閣佛寺遺址,出土大量北朝至隋唐時期石、陶造像及鴟尾、瓦當?shù)葮嫾呛颖笔±^20世紀50年代曲陽修德寺之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要發(fā)現(xiàn),已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造像種類多、數(shù)量大、技藝精、歷時長,且部且部分有明確紀年,銘文中多次出現(xiàn)"武城",說明遺址與北朝至隋唐
原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共十三冊,其中第十三冊與前十二冊不同的是,圖版使用的全是摹本而不是拓片。這是當時的條件造成的最大遺憾,F(xiàn)社科院歷史所重新掃描精印,也未對原書第十三冊做改變。為體現(xiàn)新世紀研究新成果,社科院歷史所王宇信、楊升南、等重新搜集了第十三冊所收甲骨已有拓片1500余張,結(jié)集出版,并修訂原來
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大約是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獻分藏于兩地。本書為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三方共同合作,編纂出版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圖版!斗ú囟鼗筒匚奈墨I》自2006年開始出版!斗▏鴩覉D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25)》為201
元上都遺址
清代是金石學發(fā)展的繁榮時期,文獻數(shù)量多,學者數(shù)量多,遠邁前代。本叢刊即對清代金石學文獻進行匯編整理,分輯出版。第一輯共收錄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八種金石文獻,其中五種抄本,兩種稿本,一種刻本,絕大多數(shù)為首次影印出版。作者多金石學名家,如吳式芬、葉樹廉、潘應椿等。所收文獻內(nèi)容廣泛,涵蓋金石考古、金石著錄、金石通纂等諸多方面,
為紀念甲骨文出土120周年,安陽博物館將其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安陽小屯和考古發(fā)掘出土征集而來的全部甲骨446片整理出版。這批甲骨內(nèi)容豐富,有5個新字及新見字形。新的拓片完善了舊拓并可訂補舊釋之誤。這批甲骨材料的公布,為甲骨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栋碴柌┪镳^藏甲骨》采用國際通行的甲骨文圖錄編輯手法,分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