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地方叢書影印。本書是清代一部輯錄常州地方文獻的郡邑類叢書,也是常州地方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書成于清光緒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894—1898)間,由繆荃孫、汪康年等人協助盛宣懷編刊而成。該書分為初集和后集,共輯書70多種,近700卷。所收錄各書依經史子集分類序列。本書收錄了自南北朝至清代常州籍60多位先賢的各類
中國地方志的編修歷史較為久遠,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編修理論、方法等。這些理論、方法及與方志相關的文化含義在方志編修者的序、跋中多可找到重要參考。本叢刊收錄的主要是《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和其他方志叢刊著錄和收錄的、現可見的方志之序、跋,旨在將歷代方志所載序跋網羅一帙,尤其是由纂修者和名家撰寫的序和跋,盡量收入其中。在編排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一部記載中國明代各地區(qū)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歷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所撰。該書共120卷,從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開始搜集資料,至清康熙初年(約1662年)編定成書,并在此后不斷增改,但終未定稿。 顧炎武在書中對明代的地理知識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詳細記載了各個地區(qū)的地形、氣候
《豐城縣志》(清同治版),主修王家杰,總篡周文鳳,清同治十年編,共16卷。本次出版《(同治)豐城縣志》是對其的點校本。舊志為文言文,內容豐富,語言晦澀,對于一般讀者來說,這些保留日志原貌的影印本優(yōu)點便成了缺點。此外,因以前雕版技術等客觀因素造成日志字體缺謬,語句脫落出現訛文的現象,容易誤導讀者。還有因避諱改字等人為因素
本書系山西大學民間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心組織整理、編著的大型文獻書系。包括碑刻和文書兩大類,其中碑刻部分包括《黎城碑刻輯錄》《山西村社碑刻輯考》《沁河中游地區(qū)傳統(tǒng)堡寨村落碑刻輯釋》《山西關帝廟碑刻輯錄》4種,文書部分包括《山西票號書信輯釋》《山西布商文書輯釋》2種。
本書分為7章,內容包括:“五四”以來的湖湘哲學、“五四”以來的湖湘史學、“五四”以來的湖湘經學與諸子學、“五四”以來的湖湘語言文字學與版本目錄學、“五四”以來的湖湘文學與藝術、“五四”以來的湖湘教育、“五四”以來的湖湘公共文化與社會習俗等。
郴州歷史悠久,豐腴的文化滋養(yǎng)了郴州群星璀璨的先哲先賢,他們留下的卷帙繁浩的文獻古籍,為將散落的文化遺珠搜集入典,郴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強地方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編纂出版《郴州通典》。《通典》分4部分,《典籍文獻》是其中一部分,本書收書250余種,大類按經、史、子、集、方志編排,每一類下按作者生卒年排序,每篇典籍均撰寫
本叢書共4個分冊,分別為:《金家莊村志》《陳家莊村志》《常家莊一村志》《常家莊三村志》。村史村志編纂是傳承優(yōu)秀文明、發(fā)掘歷史智慧、地方文化和風俗的重要形式。寧晉縣村史村志編纂,一記錄傳承寧晉歷史;二客觀公平總結記錄村情村貌;三呈現出家鄉(xiāng)村落地域文化。本叢書全4冊,均有凡例,并附各村概述和大事記。涉及村莊的建制沿革、自然
《錦屏縣傳統(tǒng)村落志——新化寨村志》時間跨越近千年。該志書詳今明古,古今融貫,通過細致的筆觸反映新化寨的村情村貌、區(qū)位面積、自然地理、自然物產、姓氏族源、人口繁衍、農業(yè)生產、林業(yè)生產、種養(yǎng)殖業(yè)、交通運輸、文化衛(wèi)生、體育、村寨管理、村寨建設、村民生活狀況、自然風光、傳統(tǒng)習俗、方言土語等。歷史事件脈絡清晰、明了,行文樸實、嚴
本書介紹了雪野街道的雪湖風情、長城尋蹤、房干攬勝、文旅擷萃、文化遺存、紅色記憶、美食特產、歷史事件與民間傳說、實業(yè)教育、村莊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