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余姚縣志,二十五卷,康如璉纂修,付刊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書前有李鐸序、康如璉序、姜希轍序、盧琦序。卷一疆域,卷二城池,卷三山川,卷四湖陂,卷五災祥,卷六食貨,卷七風俗,卷八物產(chǎn),卷九學校,卷十古跡,卷十一祠祀,卷十二官師,卷十三選舉,卷十四至卷二十五分列人物。(康熙)余姚縣志,二十五卷,康如璉纂修,付刊
本卷為“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中國絲綢藝術大系”之一。本卷主要系統(tǒng)收錄中國絲綢博物館所收藏的清代絲綢藏品,包括150—200件絲綢藏品,按不同年代、不同材質按序分類,進行藝術性篩選、數(shù)字化采集圖片等工作,完成館藏絲綢藏品基本實物信息的錄入。本卷還配套相應
本書為“中國絲綢藝術大系”之一。本卷主要系統(tǒng)收錄廣東省博物館所收藏的絲綢藏品,包括約160件絲綢藏品,按不同年代、不同材質按序分類,進行藝術性篩選、數(shù)字化采集圖片等工作,完成館藏絲綢藏品基本實物信息的錄入。本卷收錄文章1篇(5000-10000字篇),為機構藏品概況介紹及相關藏品研究。本卷還配套相應的文物說明與文獻信息
本書為湖北省棗陽郭家廟墓地2014-2016年的考古發(fā)掘報告。共發(fā)掘曾國墓葬108座,分為大、中、小型墓葬三類;隨葬品的種類主要有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和金銀器等五大類。報告詳細介紹了墓地位置、自然環(huán)境、歷史沿革、工作經(jīng)過、墓葬形制、隨葬品及陪葬坑情況,并進行分期斷代、墓地性質、墓主身份、埋葬習俗及文化因素分析,
本書是一部人物傳記匯編。選取了天津近代歷史上557位具有影響的歷史人物,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領域。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收錄人物的客觀標準,組織多位專家學者深入研究,以傳略的形式撰寫他們在近代天津的歷史作為。其所涉及近代人物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在天津近代史研究領域尚屬首次,并具有一定的權威
宗譜記錄了一個宗族世代相傳的譜 系和歷史,是我國特有的以宗族為單位的檔案文獻,起著方志、國史無法替代的作用。九支盧的始祖是越國公盧琰,他原是后周大將,為人忠義,在宋朝立國之初,冒著風險抱養(yǎng)了后周恭帝柴世訓的兒子柴熙誨。為避免宋朝追殺柴熙誨,盧琰就將熙誨認作自己第九個兒子,更名盧璇。盧璇一族繁衍到后代,分化
本書以《武鄉(xiāng)紅色文物記憶》為書名,對武鄉(xiāng)的革命文物進行集中整理,加以介紹,分民主建政、國際友人、抗日烽火、抗戰(zhàn)功臣、歲月留痕,后勤保障、抗戰(zhàn)文藝、英模風采等部分,內(nèi)容詳細,如《母子殺敵英雄的菜刀》《連環(huán)畫模范夫妻》《一臺鑄字機》《一盞不平凡的汽燈》《一本發(fā)黃的日記》《珍貴的學習筆記本》《一根竹手杖》《李逸三給孫漢英烈士
本書分為青銅器、陶器、玉石器三冊,約27萬字,1100幅圖。內(nèi)容方面,以歷史時期的黃河流域為時空觀照主體,突出考古學、文物存藏的展示視角。每卷前配以分卷概說,卷內(nèi)以沿黃各省和歷史時期為坐標軸,每幅文物圖片配以專業(yè)解說,解說內(nèi)容包括了其物理屬性、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意義,以便生動、形象、系統(tǒng)地闡釋黃河作為
日本侵華戰(zhàn)爭期間,日軍違背國際公約,對中國多個區(qū)域實施嚴重違反人道的細菌戰(zhàn),給中國人民的帶來巨大的災難。浙江是其中受害時間最長、災情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本書收錄的檔案文獻選自浙江省檔案館和金華市檔案館。上冊選稿起自1940年,迄至1946年,按成文時間進行排序。以侵華日軍在浙江發(fā)動細菌戰(zhàn)及其危害的直接證據(jù)為核心,收錄國
這套書以地域為劃分標準,分為10冊,以博物館為組成單元。在每一個博物館單元中,設計成“博物館概述+館藏中國文物佳作賞析”為主的展開思路:(1)“概述”部分介紹該博物館發(fā)展簡史,明星藏品概述;(2)“館藏中國文物佳作賞析”部分,則詳細介紹該館所藏的中國文物。本套書篩選更具熱點的、更具代表性的藏品,先考慮到文物價值、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