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巖主編的《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fā)掘報告上中下)》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1994,年間發(fā)掘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xiāng)查海聚落遺址的考古報告。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較早期,年代距今約8000年左右,遺址保存較完好,面積10000多平方米,遺存典型而豐富,是一批全新的重要考古學資料。 該報告將考古所獲遺跡、遺物及研究
石臺子山城位于沈陽市區(qū)東北35公里輝山風景區(qū)內的棋盤山水庫北岸,北鄰鐵嶺,東南與撫順相望。山城借助山體自然形勢人工修筑而成,為一座閉合式的石壘山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周長1384.1米,環(huán)城墻體一周共設有10座馬面,4個城門。山勢西高東低,南寬北窄,四角相對較高。李曉鐘主編的《石臺子山城(上下)》介紹了石臺子山城的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并積累了豐富而又珍貴的文化遺產。以人的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并活態(tài)存續(x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建立名錄對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全書(全12卷)記述了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到清王朝覆滅期間的歷朝歷代皇帝傳略,較系統(tǒng)地整理了其詩文作品,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及相關圖片,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這些歷史人物的人生歷程,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套裝上下冊)》的圖文原始資料,主要來源于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文化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相關單位和團體上報文化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申報材料。為了使這部圖典兼具學術性、知識性與文獻性,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
敦煌藏經洞的古藏文文獻,大約是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獻分藏于兩地!斗ú囟鼗筒匚奈墨I》自2006年開始出版,至今已經出版10冊,大約半數(shù);而英國藏品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和規(guī)模,理應完整出版。本書將由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合作,包括全部英藏敦
本書為清史項目之一種,所選檔案記述了清代全國、特別是吉林省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教育、民族各方面變遷和歷史面貌。共計7700件檔案。
本書極為詳細地記載了泰昌、天啟時期,皇帝親自處理的事務和大學士們論及、處理的問題,大部分是其時國家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斗爭等諸多方面的熱點、重點問題。作者對原書做了標點和大量校正工作。
本書輯錄抗戰(zhàn)時期陣亡將士的名錄、傳記等資料,共計11種,包括《中華民國忠烈將士姓名錄》、《抗戰(zhàn)特殊忠勇軍民題名錄》、《陸軍第五軍第八十八師淞滬抗日陣亡烈士傳記》、《南口抗日之役官兵傷亡名單》等。其中《中華民國忠烈將士姓名錄》是1947年國民政府為救濟撫恤全國各地軍烈屬而編撰的陣亡人員名錄,全書按省分縣編排,每縣一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