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學成分漢英名稱集》共收載化學成分名稱漢英詞條60000余條。內(nèi)容主要為植物化學成分名稱,也酌情收載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含動物和真菌化學成分)、無機化學和化學對照品等名稱。其中約2000英文詞條以往無中文名稱,系本書第一次翻譯得中文名稱,對這些成分英文名稱進行拆分分析,結(jié)合參考文獻,得到第一次提取該成分
本項目考察地之一的北極,因為鮮有足跡抵達,有關植物的專著較少,但實際上,北極冰雪世界里是生長有高等植物和茂密森林的綠洲的!侗睒O植物資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考察隊近十年來多次參加中國北極黃河站考察,積累了第一手的珍貴圖文,詳細展示了北極斯瓦爾巴群島朗伊爾城和新奧爾松的主要植物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地形地貌,對北極植物科研工作指導意
本書是在湖北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湖北中醫(yī)藥大學、羅田縣衛(wèi)生健康局和羅田縣萬密齋中醫(yī)院的領導下編寫,內(nèi)容具備一定專業(yè)性和權威性。本書系統(tǒng)記載和論述了羅田縣藥用植物,正文包括植物別名、基源、植物形態(tài)、生境分布、采收加工、藥材性狀、性味歸經(jīng)、功能主治、附方等內(nèi)容。全面反映潛江市中草藥資源的分布,系統(tǒng)總結(jié)羅田縣醫(yī)藥人員和廣大人民
本書反映了我國植被科學的長期基礎積累和最新成果。全書概述了我國陸地植被的主要類型和植物區(qū)系構(gòu)成,揭示了我國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guī)律與制約性環(huán)境因素,建立了我國陸地植被的分類系統(tǒng)和植被區(qū)劃方案;對12種主要植被類型的物種組成、群落學特征、定量屬性、環(huán)境要素、地理分布與生態(tài)演替序列進行了分章詳細描述和深入分析;對我國植被的保護
本書對鄭州樹木園內(nèi)所有植物分木本和草本兩類進行摸底調(diào)查、鑒定,確保每一種植物的準確性,拍攝一個生長周期內(nèi)花、葉、果等照片,并對每種植物形態(tài)特征進行描述。根據(jù)最新的分類系統(tǒng)APGIV進行分類排列,按照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順序,選取主要識別特點,對該植物進行詳細描述,附照片包含每種植物的精細解剖照,包括木本植
本書匯編目前所見的胡先嘯的所有文字作品,共18卷。第1、2卷為植物學論文,第3、4卷為胡先駙的博士論文,第5至10卷為植物學著作,第11、12卷為植物圖譜,第13卷為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文章與書籍,第14卷為科學主題文章,第15卷為文學、社會類文章,第16卷為從中文翻譯成英文的古典文學作品,第17卷為懺庵詩詞與中文信函,
《海南植被志》的研著是作者從1987年第一次進入海南文昌銅鼓嶺開展森林植被調(diào)查研究開始的,歷經(jīng)三十余年。《海南植被志》共分三卷。 《海南植被志.第三卷》為第三卷,共兩章(《海南植被志》《海南植被志.第三卷》的第十五和第十六章),前一章講述海南自然植被的植物繁殖生物學與生理生態(tài)學特點,主要包括植物繁殖生物學特點、植物幼
本套書共收錄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館藏中國植物模式標本5776份。第10卷包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夾竹桃科至爵床科的模式標本,共479份,含99份主模式311份等模式、1份等后選模式、5份合模式、57份等合模式、4份副模式、2份等副模式,隸屬于12科、145屬、410種、2亞種、61變種和1變型。
《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館藏中國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集第11卷》包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茜草科至菊科的模式標本,共510份,含102份主模式、280份等模式、3份等后選模式、1份新模式、31份合模式、89份等合模式、1份副模式、3份等副模式,隸屬于7科、98屬、422種、2亞種、69變種和11變型。
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成立于1864年,是世界十大植物標本館之一,目前由6個標本室(A、AMES、ECON、FH、GH、NEBC)組成,館藏植物標本500余萬份,其中有模式標本10萬余份,特別是有中國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1萬余份(含主模式、等模式、后選模式、等后選模式、新模式、等新模式、附加模式、等附加模式、合模式、等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