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jié)項成果。該書以湖湘學派、龜山學派以及江西詩派之道論與其文學之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對于三大群體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術思想的嬗變軌跡與過程予以全面的梳理,對于三大群體理學思想嬗變影響下的文學觀、文藝思想之演變以及具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徹底的考察。雖然涉及內(nèi)容較多,層次較為復雜,但該書在具體的研究中,以理學
從王安石的生命與學術歷程出發(fā),在與北宋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較中,展現(xiàn)荊公新學的獨特價值以立足經(jīng)典的制度建構(gòu)為核心的事功之學。亦論述新學門人的生平、著述,新學的盛衰與影響。附錄為王安石《易解》輯佚。
1989年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23年崇文書局再版。本書是一部研究宋明理學與文學關系的專著,介紹了由宋至明清之際不同時期理學思想與文學體例的發(fā)展,以及文學與理學思潮的關系。作者認為,理學家強調(diào)性、理,文學家關注情、真;以自由表達為主旨的文學,與理學思想必然是相互排斥的。本書從反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將宋元至明清時期文
蘇東坡在寫給友人的書信最后,經(jīng)常用倍萬自愛或類似文字做結(jié)語,比如:給王迥伏冀倍萬自愛;給釋法言惟萬萬自愛;給王箴余惟萬萬保愛。本書以倍萬自愛為切入點,以蘇東坡的作品與經(jīng)歷為依托,探求他的自愛邏輯與價值觀,發(fā)掘他享受人生的秘密。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自我存在,通過蘇東坡的前世傳說和夢境異事認識蘇東坡的生命本質(zhì),學習
本書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以《宋元學案》中的學案及其學者為點,以《宋元學案》中的學派及其思想史脈絡為線索,圍繞《宋元學案》及其相關原典,探討了《宋元學案》的思想史建構(gòu)及哲學詮釋諸方面。在思想史的研究上,本書分析了《宋元學案》中的學派概念及地域特征,進而依據(jù)師承、宗旨、地域等要素將《宋元學案》中的學案及其學派分成八個階段和
九州大學圖書館藏有古寫徽州本《朱子語類》,共九函,四十二冊,一百四十卷;罩荼颈A袅嗽S多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所沒有的內(nèi)容;罩荼旧铣小冻劁洝,下啟黎編,在語錄到語類的形成過程中處于關鍵的地位。 此次整理,以日本九州大學藏朝鮮古寫寶祐二年再;罩荼尽吨熳诱Z類》為底本進行點校,通校本為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以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
本書比較全面地考察了二十世紀前期前輩們關于張載關學研究的成果,從中選錄了62篇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將其匯集成書,以饗讀者。書稿內(nèi)容涵括錢穆、錢基博、陳垣、陳三立、黨晴梵、曹冷泉等多位著名學者的研究論著,全面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關學的發(fā)展狀況與傳衍流變,弘揚了關學的優(yōu)秀精神和精湛智慧,凸顯了關學學人崇尚節(jié)操的人格追求、勇于造道
本書比較全面地考察了二十世紀前期前輩們關于關學與陜西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該書稿所收入的論著文獻,主要體現(xiàn)了關中學人在二十世紀前期對關學的重新建構(gòu),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陜西學人從時代或者地方文化精神的視野和維度,去建構(gòu)陜西人文精神以滿足時代需要的努力,內(nèi)容涵括錢穆、錢基博、陳垣、陳三立、黨晴梵、曹冷泉等多位著名學者的研究論著,
本書為“閩南文化叢書”中一本,以哲學范疇為基本內(nèi)容,以哲學范疇的變化與發(fā)展為邏輯線索,從客觀本體論、主體本體論以及認識論,三個角度切入,對十一位有一定影響力的閩南理學家的哲學思想進行梳理和詮釋。分析了不同時代的閩南理學家,在朱子理學的基礎上,做了哪些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作者試圖對這些變化的歷史、個人以及環(huán)境因素做出具體分析,
《游定夫先生集》六卷,是宋儒游酢的文集,為清人編輯成帙。編者于卷首收錄游氏本傳、年譜、墓志、諸儒論述。卷一為《論語雜解》,卷二《孟子雜解》,卷三《中庸義》,卷四《易說》《詩二南義》,卷五錄二程先生語,卷六遺文、遺詩,卷末為附錄。宋人楊時稱游氏有文集十卷藏于家,又稱于文集外有《中庸義》一卷,《易說》一卷,《詩二南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