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本書以立體書的形式,向小讀者介紹中國古代偉大的四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將四大發(fā)明融入了科學、歷史、人文等多學科內容知識,運用淺顯易懂的文字、靈動的插畫,結合多種機關、立體頁,讓枯燥的歷史
本書作者闡述了生態(tài)學、進化論和生物地理學的幾大基本定律,以及任何人類活動都無法廢除的生命法則。生命不會被人類最完美的計劃所束縛,相反,作者向我們展示了為什么人類自己的未來都懸而未決。
本書是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津教授晚年撰寫的一部經典之作,是蘇聯解體10年后出版的唯一一部冠名“技術哲學”的著作,較深入地分析了技術的本質、特征,以及技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與特點,特別是對技術與工藝的本質、文化背景對技術的影響、技術與工業(yè)的統籌建構、影響技術發(fā)展的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是其他類似著作很少論
《結構之后的路》體現了庫恩晚年思想的發(fā)展,是對《科學革命的結構》觀點的拓展與反思,并對于對他理論的一些批評和誤讀,作出了回應。如果說《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重在建構一個范式,《結構之后的路》則對《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被質疑較多的地方進行了針對性的闡述,尤其是對于不可通約性。書末還收錄庫恩去世前一年所進行的深度訪談,是庫恩學
在《未來心智:人類與科技的共同進化》一書中,理查德·揚克挑戰(zhàn)了我們關于智能的假設———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存在的,它在地球上乃至整個宇宙生命發(fā)展中的地位。從大爆炸到現在及以后的140億年的歷史來看,他利用物理學和復雜性理論的最新發(fā)展來探索以下問題:為什么不斷增加的復雜性會產生生命、智能和文明?在這個世紀,它將如何成長并改
《世界發(fā)明簡史》一書向讀者介紹了世界各國有史以來在天文地理、政治軍事、農林牧漁、數理化工、醫(yī)療衛(wèi)生、礦產冶煉、建筑交通、技工制造、文化體育、宇宙航天等諸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全書分“中國篇”“外國篇”兩個篇章,內容全面、行文流暢、通俗易懂,讀者通過閱讀此書,可以較全面地了解中外歷史各種發(fā)明、發(fā)現的歷史背景、發(fā)展進程和相關知識,以
本書是劉兵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在科學編史學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將他們各自學位論文中最精華的內容縮寫匯集而成,也是我社2015年出版的《科學編史學研究》的續(xù)集。本書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科學史研究新方向的科學編史學考察,包括建構主義、女性主義、人類學視角的科學編史學以及科學修辭學、視覺圖像等與科學史的關系等;第二部分
本書列舉了現實生活中的警世故事進一步說明了數據科學倫理的重要性和潛在影響;并闡述不同的概念和技術,幫助讀者理解從k匿名和差異隱私同態(tài)加密和零知識證明以解決隱私問題,消除歧視敏感群體的技術和各種可解釋的人工智能技術。書中穿插著結構化的練習,提供假設的場景和倫理困境,教讀者如何平衡倫理問題和數據的效用。
本書旨在考察開港前后至日本殖民時期前現代科技的引進過程,并據此考察其變化。通過考察現代科學技術引入過程中發(fā)生的轉變、折射和混合,揭示了現代科學技術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在朝鮮半島以與西方相同的形式保持和存在。換言之,它旨在表明科學技術是一個因社會文化背景和知識傳統而發(fā)生變化的系統,是具有反映朝鮮社會特殊情況的特征的重構
本書由希臘雅典大學兩位學者主編,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通過技術史和工業(yè)史的系列鏡頭,探索了技術在現代希臘形成中的作用,并從工程機構、技術媒體、基礎建設等多個視角剖析了技術引進與傳統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采用了更加寬容的歷史觀,把從未建成的核反應堆也納入到技術史的視野之中。無論是對希臘本身還是其他國家,這都有很大的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