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國伽利瑪出版社的暢銷世界的文化類叢書發(fā)現之旅中的一本。維京人縱橫四海:發(fā)現格陵蘭,記著長船直達美洲,移民冰島,掠奪愛爾蘭,遠征俄國,陷法國于血海。8世紀時的歐洲,想起這樣的祈禱:上帝啊,保佑我們逃過北方人的侵襲吧!別叫我們遇上他們的暴行,免得他們來劫掠土地,屠殺婦孺。
《阿爾巴尼亞歷史與文化遺產概覽》 全書共分為歷史、文化遺產、經濟、概括補充四大部分,其中歷史部分細分為9個階段簡要概述了從古代到90年代阿國發(fā)展歷程; 文化遺產部分細分為考古、語言、宗教、團結、傳統文化、史詩、文學、法典、古抄本、城市法規(guī)等24方面內容具體介紹; 經濟部分講解了從二戰(zhàn)到90年代的經濟轉型,并闡述了經濟發(fā)
《人的權利》是托馬斯潘恩極為成熟與系統化的政治思想作品,書中駁斥了埃德蒙伯克在《法國大革命之反思》中對法國大革命的抨擊,點出了法國革命的劃時代意義,并成為啟蒙運動的指導作品之一。它沖破了當時籠罩于整個西方先進思想界對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這一政體,給當時還處于摸索狀態(tài)的法國革命指明了共和主義的嶄新方向。該
本書是《東方·劍橋世界歷史文庫》叢書之一,本書對東中歐和巴爾干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變遷的形成過程進行了專題的歷史考查與分析,涵蓋的地域空間包括易北河以東和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以西的國家,以及巴爾干半島國家;涵蓋的歷史時段起于公元前3000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出現米諾斯文明,迄于作者擱筆的2007年,
本書忠實地記錄了作者在共和政府轄域的見聞,勾勒了共和政府陣營政黨之演變。西班牙內戰(zhàn)不是一場普通戰(zhàn)爭,雙方參戰(zhàn)人數有限,作戰(zhàn)能力有限,是后方的政治態(tài)勢以及國際形勢決定著戰(zhàn)場上的勝負。作者通過與其他國家對比,歸納這場斗爭的特征,對共和政府各政黨所要達到的目標與實際發(fā)展不符作出批判。另一方面,作者對西班牙民眾倍加贊賞,雖然他
藝術史和文藝復興的話題這兩年越來越熱。當我們看了太多被引進的藝術史,看了太多碎片化知識系統下的藝術史,看了太多被說成噱頭的藝術史,我們需要《細讀文藝復興》這樣一本書。 作者楊好帶著跨學科的人文背景、藝術史研究的專業(yè)度、收藏實踐的經驗,給我們帶來這樣一本中國學者講述的文藝復興藝術史。 《細讀文藝復興》,以空間為經,以人物
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zhàn)役是永遠烙在英國人心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這場戰(zhàn)役使得諾曼征服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統治結束的標志。然而,與從諾曼底航行到蘇塞克斯海岸的威廉公爵入侵的軍隊相比,這場戰(zhàn)役對諾曼人來說意味著更多。一群劫掠的諾曼人建立了當時歐洲強大的王朝——在西西里和法國,以及英國——這是一個多么天方夜譚的想法。
本書為法國著名作家、思想家喬治·巴塔耶的經典學術專著。作者擷取十五世紀法蘭西元帥吉爾·德·萊斯弒童血案,鉤沉索隱、爬梳剔抉、追根溯源,從時代背景、家庭環(huán)境、性格因素、風云變化等角度綜合分析,深刻揭露了造成吉爾·德·萊斯悲劇的諸多原因,也為讀者勾勒出了血案復雜的歷史真相。喬治·巴塔耶以詳實的史料盡量客觀地還原了當年
本書的編寫以歷史發(fā)展的順序為基本線索,主要對西方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傳播與走向,西方文化的內涵與特質,西方文化與西方精神等問題做了思考與探索。
“地中海史詩三部曲”是英國歷史學家羅杰·克勞利創(chuàng)作的關于地中海歷史的三部著作的集合,它們分別是《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zhàn)》、《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zhàn)》和《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這三本書涵蓋的時間達四個世紀之久,從1200到1600年,這是不同文明和互相競爭的各大帝國為了領土、宗教信仰和貿易控制而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