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一個導論、十二章正文、一個結束語。導論提出,“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聯(lián)盟”是馬克思開辟的理論創(chuàng)新道路,我們應當像馬克思以及法蘭克福學派、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那樣,通過走“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聯(lián)盟”道路,解決新問題、總結新規(guī)律、構建新理論。正文前四章探索了青年馬克思的哲學發(fā)展道路,揭示了馬克思是如何在關注現(xiàn)實、吸收同時代哲學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xiàn)代西方哲學、當代社會發(fā)展理論,以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理論為理論背景,力圖用當代實踐、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fā)展成果重新闡釋已經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忽視甚至被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特點;系統(tǒng)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又未充分論證,同時又契合著當代重大問題的觀點,并明
本書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文本解讀的根本路徑,對馬克思早期哲學思想進行解讀,以期在時間坐標的維度上,真實再現(xiàn)馬克思自身思想成長發(fā)展的歷程。以1845年馬克思發(fā)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一被恩格斯稱為“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為標志,并因此為基本界線,將1845年之前馬克思的思想成長歷程稱為早期思想的探索
本書是阿爾都塞寫于1976年的重要哲學遺稿,可以看作是《論再生產》的哲學續(xù)篇。在這部遺稿中,阿爾都塞以得到他本人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為基礎,批判性總結了此前關于哲學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闡釋了自己的哲學觀,闡明了哲學的性質和功能,并系統(tǒng)說明了為什么馬克思在哲學中帶來的革命,不在于創(chuàng)立一種新哲學,而在于開啟一種新的哲學實
古往今來,存在形形色色的哲學形態(tài),有講求個人道德踐履的哲學,有叩問生命體驗的哲學,有尋求救贖之途的哲學,有追求絕對真理的哲學……馬克思的哲學與眾不同,比較而言,它更是一種現(xiàn)實的哲學、時代的哲學、社會的哲學.人民群眾的哲學和改變世界的哲學。唐代楷書集歷代楷書之大成,一時名家輩出,佳作紛呈,猶如
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論
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和時代使命。本書作者自1985年在國內學界首倡開展哲學形態(tài)學研究,率先運用哲學形態(tài)學的理論與方法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先后發(fā)表本專題相關學術論文百余篇,在國內產生重要影響。本書既是已有研究成果的延續(xù)與深化,也是新的開拓與提升。本書從回顧1978年
自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立,圍繞著它的爭論就從未停歇,在今天表現(xiàn)更甚。隨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西方試圖通過去世界觀、去唯物論、去意識形態(tài),堂而皇之地把馬克思哲學收入西方自由個人主義“實踐哲學”“價值哲學”的麾下。因此,站在當代中國與世界發(fā)展的歷史高度,闡明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偉大成就及其時代意義,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產主義世
縱覽馬克思一生的重要文本,從其博士論文直到《資本論》,很少有概念像“對象化”這樣,用法、含義、性質幾經變化,卻貫穿馬克思哲學探索與經濟學批判的全部歷程。就概念來源而言,馬克思的“對象化”直接來自青年黑格爾派的費爾巴哈,又與康德的“對象”概念、黑格爾的“對象性”概念緊密相關,是一個德國哲學語境獨有的概念,體現(xiàn)了馬克思自德
本書以高中《哲學與文化》教學要點為基礎,從一體化視野出發(fā),分六個專題即哲學與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物質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梳理大學教學進階方向,提煉大學專題教學要點,闡述大學進階教學內容,并就相關問題進行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