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心理治療師的臨床指南,更是心理咨詢者的可靠良方。本書對主體間自體心理學(ISP)的理論及其臨床應用進行了全面的概述,讀者將深入了解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該學科發(fā)展最具生活指導意義的內容。 本書保留了自體心理學開創(chuàng)者科胡特對自體和自體經驗的強調,后繼研究者史托羅樓和阿特伍德將精神分析情境概念化為一個主體間場,治療師與咨
本書是英國利物約翰摩爾浦大學健康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克羅斯利撰寫的一部敘事心理學導論性著作。米歇爾·克羅斯利是英國心理學界聞名的敘事研究專家,在該領域發(fā)表許多研究論文,本書既是她的長期研究結晶,也是敘事心理學的極佳入門讀物。敘事心理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出現(xiàn)的新趨向之一,現(xiàn)波及人格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
本書分為兩部分,收錄了《關于自我的分裂:概念的歷史》《分裂、處理喪失和邊緣狀態(tài)》《分離和分裂》《真狼和假狼:在復雜臨床病例中交替進行壓抑和分裂》《自我的分裂與虛擬現(xiàn)實》等文章,試圖帶領精神分析學科的學習者深入“自我的分裂”。
本書出版于1984年,作者在書中全面介紹了他的研究,提出了與自我-皮膚相關的功能理論。同年再版,進行了新的修訂和進一步完善。皮膚是身體的外殼,就像自我是精神機制的外殼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皮膚的結構和功能可以為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學家提供富有成效的類比,幫助他們在理論反思與臨床技術方面明確方向。自我-皮膚是作為一個操作性
本書結合社會的變遷,以及接受精神分析治療的條件及設置方面的變化,從不同國家與背景的分析師的視角,對弗洛伊德在書中提出的主要觀點做了批判性的分析與探討。如對時間、費用、試驗期的約定,對自由聯(lián)想、阻抗、移情的使用與分析等,甚至對于如何定義治療的開始,從過去到現(xiàn)在也有了很不同的考量。
本書共七章,內容包括:幸福感與價值觀、社會心理與組織行為、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人格心理、愛情心理與兩性差異、動機與行為、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存在心理學探索》是馬斯洛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1954年寫的《動機與人格》一書的續(xù)篇。此書收錄了亞伯拉罕.H.馬斯洛1954年至1960年間發(fā)表的14篇重要演講稿、論文。如前言中所指出:該書“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論斷,它們是以先驅研究和零散證據(jù)為依據(jù)的,以個人的觀察、理論的推演和純屬某種預感為依據(jù)。這些論斷是以概括化的
本書從實際出發(fā),將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常見行為,從心理學角度加以研究分析,告訴大家,我們習以為常的各種行為分別反映了怎樣的心理特征。
本書旨在全面真實地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領域讀者介紹皮亞杰作為發(fā)展心理學家對認知和情感發(fā)展的理論,并闡述了普遍個體的認知發(fā)展和情感發(fā)展在各個階段的特點與表現(xiàn)。作者在內容選取上,并沒有刻意求全求廣,而是將所有的論述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皮亞杰最核心的理論上,梳理了皮亞杰關于智力的組成部分和影響其發(fā)展因素的論述,詳細分析了皮亞杰關
本書指出了人們在被內心沖突困擾時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沖突的切實方法,讓讀者學會處置內心的孤獨、瘋狂、迷失和熱愛,收獲內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寧,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