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中期開始的碑學與帖學之爭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學與帖學又漸成為書法界的熱門話題。碑派書風追求壯美,帖派書風呈現(xiàn)優(yōu)美的風格。本叢帖擇取晚近碑學與帖學書家墨跡,為研究與臨習提供重要材料。溥儒(18961963)中國書畫家、收藏家。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詩文、書畫皆有成就。行草學
九成宮醴泉銘(視頻版經典碑帖)
自清代中期開始的碑學與帖學之爭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學與帖學又漸成為書法界的熱門話題。碑派書風追求壯美,帖派書風呈現(xiàn)優(yōu)美的風格。本叢帖擇取晚近碑學與帖學書家墨跡,為研究與臨習提供重要材料。沈曾植(18501922)中國學者、書法家。字子培,號乙盦、寐叟,浙江嘉興人。清光緒進士。書法負盛名,執(zhí)筆宗包世臣,師法北
自清代中期開始的碑學與帖學之爭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學與帖學又漸成為書法界的熱門話題。碑派書風追求壯美,帖派書風呈現(xiàn)優(yōu)美的風格。本叢帖擇取晚近碑學與帖學書家墨跡,為研究與臨習提供重要材料。譚延闿(18801930)中國政治家、書法家。湖南茶陵人,字組庵、組安,號畏三。清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工書,起筆沉著穩(wěn)
自清代中期開始的碑學與帖學之爭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學與帖學又漸成為書法界的熱門話題。碑派書風追求壯美,帖派書風呈現(xiàn)優(yōu)美的風格。本叢帖擇取晚近碑學與帖學書家墨跡,為研究與臨習提供重要材料。梁同書(17231815)清書法家。字元穎,號山舟,晚自署不翁、新吾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官至翰林院侍講。工書,初學顏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視頻版經典碑帖)
自清代中期開始的碑學與帖學之爭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學與帖學又漸成為書法界的熱門話題。碑派書風追求壯美,帖派書風呈現(xiàn)優(yōu)美的風格。本叢帖擇取晚近碑學與帖學書家墨跡,為研究與臨習提供重要材料。吳昌碩(18441927)中國篆刻家、書畫家。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工書法,擅寫石鼓文,
《二贊二圖詩》行草紙本,縱24.5厘米,橫618.6厘米,故宮博物院藏。二贊:《太湖石贊》《蕭子中真贊》;二圖《題董元溪岸圖》《題洗馬圖》,所以被稱爲《二贊二圖詩》。此帖墨色微淡,能夠更加清晰的看到趙氏筆法,旋轉翻騰,引人入勝。通篇字字沉雄縱逸,筆筆圓勁存神,多得顔真卿、米芾二家筆意,與趙孟頫通常藴籍沉穩(wěn)、平正秀麗的書
《閑居賦》《秋興賦》都出自潘安之手。潘岳(247-300),亦名潘安,是今人廣爲熟悉的古代第一美男子。不僅人美,才學也高,是西晉文壇盟主,官至散騎侍郎、給事黃門侍郎。這兩篇賦文都有辭官歸隱之意,抒發(fā)自己淡泊名利之意,但他抵不過富貴的誘惑。趙孟頫一生也陷于出仕與歸隱的矛盾心情中,所以,趙孟頫也是潘安的知音,他在賦文中的句
《歸去來并序》,行草書紙本,縱25.9厘米,橫139.4厘米。共五十三行,每行十字左右,遼寧省博物館藏。無具體的年代款識,但其前首有文敏親弟趙子俊所繪陶潛全身像一幅,并有題記:“余少年愛弄筆墨,時亦染翰游戲。今兩目眵昏,不復能《秋聲賦》,行書紙本,縱34.8厘米,橫182.2厘米,總40行,共414字,款識上有康熙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