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刊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專刊。
“日本結(jié)”有雙重寓意:一是團結(jié),國民一體,在開放的世界中極其排外;二是心結(jié),根深蒂固,盤纏在中日兩國民眾之間。“日本之謎”能否破解?“日本文明”是否成立?日本的現(xiàn)代作為留下了許多令人費解的疑團!度毡窘Y(jié)》以地緣歷史哲學為認知平臺,在人與自然的基礎關系中追索民族根性及其文化抉擇,看日本特有的“世間”社會和“間人”生活之由
《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chuàng)刊于1995年,致力于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發(fā)表文章涉及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的各個領域。全書設有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社會、經(jīng)濟與管理三個專題。
《菊與刀:日本文化模式》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徽“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為一組對比鮮明的矛盾意象,從他者的角度對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進行了闡釋和解說。它從日本人森嚴的等級制度講起,分別從行為習慣、文化觀念、道德世界、人情態(tài)度、自我訓練和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日本人的民族性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從
本書旨在讓人們通過繪畫了解江戶生活,共由七個主題構(gòu)成。①《江戶的城鎮(zhèn)》,從“江戶城”開始,到游覽勝地“王子”,介紹十六個地方,可以一覽江戶的全貌。②《武士的裝束》,具有代表性的武士正裝,以及奧勤(內(nèi)勤侍者)的裝束。③《官吏和刑罰》,介紹了“寺院和神社奉行”“城市奉行”“火付盜賊改”。各種與力、同心的打扮和“拷問”“處刑
在內(nèi)藤湖南的日本文化研究中,他始終把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關系放在重要的位置,認為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日本文化是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收入《日本文化史研究/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6》的文章均譯自《內(nèi)藤湖南全集》(筑摩書房1969年版),多為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演講稿,主題涉及神社、香道、城市、
《瓜分沙洲:英國、法國與塑造中東的斗爭》1916年,兩個人秘密地達成了瓜分中東地區(qū)的《賽克斯-皮科協(xié)定》。他們是馬克·賽克斯和弗朗索瓦·喬治-皮科,前者是一位有遠見的英國政治家,后者則是一位心懷怨恨的法國外交官。二人在從地中海到波斯灣的沙洲中畫了一條線,共同確定了中東地區(qū)的新版圖:英國管理巴
本書將從政治參與、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教育、身份認同和社會變革等方面展示阿拉伯少數(shù)民族在以色列建國近七十年來的生存狀況,并通過對以色列政府、執(zhí)政黨及猶太主體民族對境內(nèi)阿拉伯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和態(tài)度進行分析,揭示以色列作為一個現(xiàn)代的民主國家如何在國家安全、國家的民主性與國家的猶太性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使得以色列國家及猶太主體民族
奧斯曼帝國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強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個地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世界的十字路口,國運興衰牽動了世界歷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來自中亞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們遷徙到亞洲的*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土耳其人擁有草原民族一貫的凌厲作風,而他們的靈活與包容則在那個時代獨樹一幟。僅僅經(jīng)過三位
《中亞史(第四卷)》論述了13世紀初至15世紀末期近三百年間,蒙古人和突厥化蒙古人政權在中亞興起、發(fā)展和衰亡的歷史。從內(nèi)容上看,《中亞史(第四卷)》繼續(xù)論述封建制度和封建關系的發(fā)展,在世界歷史的分期中仍然屬于中世紀史范疇;從社會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與突厥王朝時期一樣,這一時期的中亞處于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吨衼喪罚ǖ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