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作者的首部評論集,總字數(shù)在十九萬字左右,全書共分三輯,統(tǒng)攝文學現(xiàn)象思潮、作家論和作品論三個方面,展示出一個未來學者的寬廣視野。上編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現(xiàn)象與思潮的討論,其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有:現(xiàn)實主義在今天的可能性、偵探小說或歷史小說等亞文類與當代文學敘事的關聯(lián)性、青年作家的日常敘事等等。值得人們留意的都是他在解決與論
本書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專著。作者從典型文本與典型現(xiàn)象入手,以韓少功、陳忠實、莫言等名家與他們的作品為例,考察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嬗變,揭示不同歷史階段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狀貌和特征。一方面,通過典型文本和典型現(xiàn)象的解讀來呈現(xiàn)特定時期文學思潮的走向以及文學歷史的基本概貌;另一方面,在解讀這些典型文本和典型現(xiàn)象時也充分考慮到外
本書從歷史演進、專題個案不同維度,透析不同社會環(huán)境的閨秀才女個體或姻親血緣或拜師結社群體的作品別集,進而研究其文學演變的態(tài)勢、特征、動因與規(guī)律,彰顯神來氣來情來的文學成就,使之具有學術上的原創(chuàng)性。首次把閨秀才女由傳統(tǒng)的“宮閨”中剝離出來,圍繞閨秀才女作者的人生際遇、創(chuàng)作風格等,從廣度上研究名媛閨秀等不同身份、層次各異的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著作浩繁,流傳甚廣,自其身后,整理刊刻其集者甚夥,自兩宋至明清至民國乃至今日,蘇集都是文人書商刊刻出版的熱門書目,其版本之復雜,令人眼花繚亂。本書是
中唐文體革新的文體按產生時間和創(chuàng)作情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魏產生且定型經唐古文家進行改革的文體,如墓志銘、書牘,可稱為對舊文體的再開拓一類是唐時因古文而創(chuàng)造的新文體,如贈序文、記、雜文。本書從“先唐文體的演變”“中唐文體革新的提出和類別”“舊文體的改造:墓志與書牘”“新文體的創(chuàng)造:贈序、記體與雜文”“記體文”“雜文
本書是一本關于文藝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作、詩歌寫作、歌曲藝術、表演藝術等方面美學思考的書。是作者多年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思考、研究、評論的結晶,是作者經過實踐沉淀,精心選編的個人文藝理論文集。其中包含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悟思考和分析、令人感興趣的美學認識,對讀者打開新的思路,會有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對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也會有進一步思考的引導
當下中國文壇最為活躍也最具實力的文學評論家、學者、作家,如李敬澤、邱華棟、李浩等關于作家鮑貝的印象記與作品評論。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描摹出了一個當代作家的生動形象,對研究作家鮑貝、中國70后小說家群體有重要參考價值。從文學的角度看,即便是她小說、詩歌、散文的評論,這部集子里的文章寫得也很生動有趣,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文學異
本書以清季民初的中國文學為研究對象,闡述該時期中國文學形成了由文學學科秩序、文學生產及傳播秩序、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秩序、文學歷史觀秩序、文學理論秩序等要素構成的文學現(xiàn)代性秩序。同時,本書指出該時期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秩序的特點,提出這種現(xiàn)代性文學秩序既利用了文學藝術的想象力與對抗力,又掙脫傳統(tǒng)文化及其古典文學秩序的束縛,從而促進近
本書運用宏觀與微觀史學相結合的方法探索明末清初以來西方漢學家、海外華裔學者、中國翻譯家對中國古典文論的譯介活動,依托當代譯學理論與方法分析《詩大序》《文賦》《文心雕龍》《二十四詩品》《滄浪詩話》《人間詞話》等中國古典文論代表性作品的多個平行譯本,同時通過在英、美、澳三國開展的問卷調查揭示中國古典文論英譯作品在西方英語國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文藝美學及其元問題、心本體及其生生底蘊、文體的形而上意味、文心三角的動態(tài)詮釋、意境:存在的澄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