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是日本當代思想家子安宣邦對福澤諭吉的名著《文明論概略》(1875)的再解讀!段拿髡摳怕浴肥歉芍I吉從文明論立場出發(fā)為日本設計的近代化藍圖,曾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近代化走向,后經丸山真男等思想家的闡釋,成為介入當代思想生產的經典文本。作者把《文明論概略》放回到日本近代初期的歷史語境中,并參照
《重塑民族主義: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讀本》由文化研究學者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撰寫的導言及四篇長論文構成。特賈斯維莉是印度重要的女性主義理論家,她一直積極地為思考和研究印度社會問題提供理論武器和理論工具。在這本書里,她嘗試總結印度在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文化經歷,反思印度狹隘的大國世界觀。她認為
亞洲,一個共存、多元的文化藝術世界是有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音樂學系、中日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亞洲共同體系列學術講座的集合,本書收錄了十五講,以亞洲的音樂、藝術為軸心,結合歷史、政治、思想、文化等不同層面,將多視角的思維方式帶入課堂。學者們從各自不同的文化領域和范疇展開對亞洲文化藝術的深度探討,是一次新時代下跨學科交
本書基于文化安全理論框架探討了日本文化安全保障的經驗和問題點。分析表明,其成功經驗主要有:日本在民族文化身份的構建和對外交往中鮮有意識形態(tài)的論爭;日本核心價值觀整體基本穩(wěn)定;日本在具體的文化問題上升至安全問題之前即積極干預,依安全標準采取對策,保證換裝偶人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文化的底色共同體主義出現松動,日本特有
東亞地區(qū)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東亞文明是由東亞諸國共同參并創(chuàng)建的、獨特的文明形態(tài)。世界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文化具多樣性,不同文明應該平等、互尊、互學,應該不斷進行對話,這一理念正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精英的共識。東亞文明可以為構筑亞洲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的和平與發(fā)展提供有益智慧。本書由海內外著名學者多篇論文構成,共同追溯東
古代文化是從中國拿來的,近代以后的文化是從歐美拿來的,那么,日本文化是什么?日本人是什么? 這令和年號令一些中國人頗為興奮,因為他們上網一查,到底逃不出中國古籍,對于日本來說,中國文化簡直是如來佛的手掌。 日本人喜愛日本論,簡直是活在日本論當中。不僅喜愛自畫像,而且喜愛別人給他們畫的像,無論畫得美,畫得丑。不僅多事
京都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xiāng),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征之地。古都京都是根據歷來王朝文化中盛行的日本式唯美意識所構建的。以神社、佛閣等歷史建筑物、庭院、繪畫、傳統活動、京都料理為代表,被稱為\"千年古都\"。近些年更成為旅游文化的勝地。每年都有很多人去京都旅游。日本京都有著1200多年歷史,窄巷遍布町屋,禪寺廟社咫尺
本專著從日本文化的起源與內涵著手,對日本文化進行一個概括性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側重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日本文化的特征,文化交流對日本文化在不同時期發(fā)展的影響,進一步以影響日本文化發(fā)展的多重因素為出發(fā)點,分析和探討了日本文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及日本文化發(fā)展的趨勢。
《十六個漢字里的日本》是旅日作家姜建強的推出的重磅文化隨筆,深度解讀日本之書。在旅日多年的姜建強眼中,日本有值得無限探究的風情。從現實中的花鳥風月,到充滿儀式性意義的“萌”“侘寂”“陰翳”,小小的島國將其獨特的審美滲透在文化的每一個角落里。十六個漢字選取的角度虛實相生,由外在逐層深入內涵。從作為表象的花、月、雨等現實風
亞洲各國各地區(qū)的文明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優(yōu)勢,同時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毗鄰和互相影響形成了具有共性的東方智慧和亞洲價值。為推動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與互學互鑒,共同弘揚亞洲價值和東方智慧,國際儒學聯合會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舉辦國際儒學論壇——亞洲文明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