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100件代表性的歷史文物實物實證說明中華民族歷史上各民族一步步融匯凝聚,最終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展示古往今來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各民族在長期歷史互動中共享的集體記憶,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
本書以先秦諸子思想為標的,比較詳細地厘析了其中所孕育、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如對儒家心性論與中華民族的倫常之道、道家“道德”論與中華民族的立世之道、莊玄禪的生命體悟與中華民族的生活之道等民族精神的發(fā)掘。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夠被孕育、滋生,并茁壯成長起來,是因為它有自己深厚的哲學根基和肥沃的哲學土壤,因此本書對中
近年來,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方興未艾,成果豐碩,但檢視相關成果,多是從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政治學以及文化傳播等學科或視角,哲學方面的研究則多限于中國哲學以及倫理學。本著則是從國家哲學高度論證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證中華民族何以是與美利堅民族、德意志民族、法蘭西民族、不列顛民族、俄羅斯民族、意大利民族等相并立的
《文化人類學(第7版)》為該書的*新版本,全書包括五個部分,每一部分關注不同的問題。該書將規(guī)模和權利作為組織原則,從比較人類學視角,借鑒*新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民族志案例研究,探討了人類生存的普遍性問題,諸如人類不平等、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的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社會經濟增長帶來的人類成本和收益,文化規(guī)模和權力分配對生活質量
本書從心理學與精神病學角度對黑人與白人世界的關系進行研究。作者一方面以他個人體驗和搜集的個體經驗為基礎,描述了來自法屬馬提尼克島的黑人面對白人社會的各種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從同時代的黑人文學作品中摘取了素材,并參考引述了醫(yī)學、心理學、哲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相關學術著作和文章,分析指出了各種理論及各項研究中存在的偏見與局限性。
本書為“神話學文庫”的一種,此次以精裝版出版。本書從原始、基本的宇宙觀入手,解讀了東、西、南、北四向及衍生的四維、四季,橫豎交錯的十字及衍生的卐、卍等符號的人類學意義,并以基本的數字模式及其神圣的文化構型為依托,追究原始物態(tài)的宇宙意象。這些圖式、意象、符號及構型在反復循環(huán)又不斷更迭更新的模式中,與人類活動相結合,衍生并
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女排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現實背景和文化背景,講述了女排精神在形成時期(1981-1986年)、傳承時期(1987-2012年)和發(fā)展時期(2013-現在)感人至深的故事;闡釋了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祖國至上、頑強拼搏、團結協(xié)作、永不言敗);闡述了女排精神的地位與作用(喚醒了民族自覺、激勵了民族自強、增強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斯在其著作《論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認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東西方均出現了人類文化突破現象,他把這一時期稱為“軸心時代”。本書作者約翰·托爾佩在雅斯貝爾斯“軸心時代”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軸心時代”僅僅是三個直接影響當代社會問題的關鍵時期之一。他認為,不是只有一個原初的“軸心時代”及
本書稿是作者在其博士畢業(yè)論文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而成的一部人類學著作。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各民族共享的傳統(tǒng)文化、認知圖式、心理情感、理想價值的集合體,以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土地)為物質基礎,架構于-套各民族彼此互通共享的象征體系之上,這套象征體系最終具象為中華文化符號的使用與闡發(fā)。在表達中華文化的眾多符號當中,”
本書在后人類時代到來之際,通過回顧人類大家族的歷史,重新審視人類的定義,破解人類的文化基因。從170多萬年前至今,人類這種靈性動物在追尋客觀幸福的道路上,針對種種反復出現的結構性問題,不斷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從而創(chuàng)造了無數璀璨的文明。盡管奴隸貿易、世界大戰(zhàn)等非理性的洪流一次次打斷文化演變的進程,甚至使之倒退,然而,當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