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與山險:中古邊裔論集》收錄作者歷年所撰關于中古時期邊疆族裔問題的論文二十九篇,充分結合簡牘、石刻與傳統(tǒng)史料,分“邊裔與中心”“發(fā)現(xiàn)與想象”“名號與傳統(tǒng)”“墓志與歷史”四個主題,對于漢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歷史變遷、十六國北朝時期內入北族的政治發(fā)展與文化轉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調查與研究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精當?shù)恼?/p>
以遇見阿詩瑪為題,關注旅游活動中各種主體對阿詩瑪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繼承和文化解釋,立體描寫了與阿詩瑪文化相關產品的發(fā)明和消費過程。我們認為:在文化旅游情景中,彝族撒尼人不斷發(fā)掘著族群文化符號,以適應游客的觀光需求。憑借電影《阿詩瑪》的影響力,當?shù)匦姓块T、本地文化精英和旅游產業(yè)的從業(yè)者,將多元的撒尼文化復興為一元的阿詩瑪文
《川南苗漢民族關系變遷研究》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兼及民族關系的相關理論,通過梳理史志文獻、研究著述和開展田野調查,把歷史的縱向和民族關系變量的橫向結合起來,厘清了川南現(xiàn)實的苗漢民族關系在歷史中的來龍去脈,勾勒出川南苗漢民族關系的變遷軌跡,并揭示了該區(qū)域苗漢民族關系從沖突走向和諧的重要原因!洞厦鐫h民族關系變遷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挥晌疑绯霭。該刊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為同領域少見之研究性集刊,至今已出版三十六輯,本書包括24篇論文,分為元史研究、民族、宗教與邊疆研究、海疆與海洋活動史研究、文獻研究、譯文等欄目,涉及元代名臣趙孟頫、趙世安等人的研究;元代法律中的“十
為了適應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文化教育的不同期待,中職學校文化課程必須體現(xiàn)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既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普遍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要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稄V西民族民間文化》作為中職工藝美術專業(yè)文化教材,旨在讓學生立足廣西了解中國
本書以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境內的四個納西族聚居地云南的麗江、香格里拉和四川的俄亞、達祖為重要案例點,通過對東巴文化的旅游開發(fā)與文化保護現(xiàn)狀進行的大量田野調查和資料整理,并結合民俗文化生活的描述對案例點進行呈現(xiàn)和分析,展現(xiàn)了一個“文化與旅游”的旅游人類學分析視角;同時,對旅游展演內涵、本質、類型及其社會文化效應進行了深入
本匯編盡量搜集現(xiàn)存1911年前的各種正史、別史、方志、檔案、碑刻、游記及調查材料中有關15種民族的漢文、漢譯資料,從先秦到清末,把分散于不同文獻中的相關史料集中組合,標點分段,分類匯編,與相關民族無直接聯(lián)系者盡量不用。其中將較大民族按源流分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國和東南亞傣泰民族歷史、文化多樣性的學術專著。作者通過長期對傣泰民族集中居住的中國云南、老撾、越南、緬甸、泰國、印度的實地調查研究及文獻收集整理,研究傣泰民族的歷史遷徙過程、當代面臨的全球化影響和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多樣性狀況。本書是中國目前對傣泰民族文化研究涉及面*廣的一本學術專著,資料翔實豐富,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自2001年創(chuàng)刊以來已經連續(xù)出版了26輯,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08年開始進入CSSCI來源學術集刊名錄,至今依然保持在CSSCI來源學術集刊名錄里,是民族學學科*入選CSSCI來源數(shù)據(jù)庫的學術集刊。近幾年,《西南邊疆民族研究》刊物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學者們的投稿數(shù)量和質量逐年上升。從2
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稱無形文化遺產,是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或有形文化遺產而言的。有形文化遺產通常是以文物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主要指歷史上的物質文化遺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指現(xiàn)存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以活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非物質文化更注重技能和知識的傳承。本書挑選了基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有關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論文和調查報告,以期推動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