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牽頭,北京語言大學郭鵬教授擔任主編,從多個角度匯集各國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在國際中文教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含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研究、面向國際中文教育的漢語研究、漢外對比與跨語言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孔子學院研究、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研究、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全書梳理界定出600多個漢語語法單位,對漢語的詞法、句法及其使用規(guī)則,從定義、規(guī)則、語法特點、古今異同、使用范圍、使用方法等方面,一一作了科學總結和精要闡釋。本書精講語法單位的使用方法和文言翻譯要訣,詳解文言文實詞活用的使用方法和翻譯方法,以及虛詞的識別、使用與搭配等,精選古今用例,文白對照,內(nèi)容全面詳實。
大學語文主要在于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是對民族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讓學生體味語文之美,人文之美,培養(yǎng)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大學語文同時具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強調(diào)人文性的同時重視讀寫訓練。《大學語文論叢》主要登載學者專家、大語教師及其課程群里其他教師的學術成果與教學成果,突出理論性與實踐性,以期
語言類型學家JoanBybee,ReverePerkins和WilliamPagliuca等在研究世界語言的時體與情態(tài)的演化中提出來源決定論,認為語言的演變不受具體文化的影響,相同來源的詞會有相同或相似的演化。本書以中原官話時體的語法化為例,證明來源并不是語言演變的決定因素,相同來源的詞在不同族群或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
本書共收列成語8000余條,收詞以現(xiàn)代常用的成語為主,包括近些年來廣為流行、固定下來的新成語。詞條釋義不僅解釋成語的整體義,而且必要時還解釋它們的字面義或語源義。
韻部次序是韻部間親疏關系的直觀反映,更是解釋音轉的依據(jù),韻序相近,則表示韻部間關系緊密,或可音轉;韻序較遠,則表示韻部間關系松散,不可音轉,理清韻部次序至關重要。學界普遍承認王力對上古三十韻部的總結,但王力在各個時期的著作中,對上古韻部小類的排列次序卻不盡相同。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考察上古韻部間的親疏關系,進而對這些韻
本書借助新世紀最初十年漢語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運用語言實態(tài)理論,從形義結合的語言單位和基本的造句單位兩大屬性出發(fā),對詞語的常用態(tài)、穩(wěn)固態(tài)、能產(chǎn)態(tài),以及基本詞在語言使用中表現(xiàn)出的句法、語義功能實態(tài)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描寫,通過相關性計算揭示了詞語不同實態(tài)間的量性關聯(lián)特征。本書研究發(fā)現(xiàn),包括幾部反映詞語使用實態(tài)的重要詞表,可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麟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等十余位專家學者編寫,是學習古漢語的常備工具書。本書收古漢語常用字8000余個,兼收難字、雙音詞,共計10000多條;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講;專設注意、辨析內(nèi)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附錄有《中國歷代紀元表》《古
傳統(tǒng)上漢語條件句的研究幾乎都是在漢語體系內(nèi)部的分析,這也是漢語復句研究的整體狀況。本書則試圖從跨語言類型學的視角,在繼承漢語傳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際上復句研究的一些新理論和新方法來對漢語條件句進行審視。在對比和比較中,期望能發(fā)現(xiàn)漢語條件復句的一些共性與個性。全書共有14個章節(jié)。分別從漢語條件句的語義特征、句法特征、標
《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是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的一項標準化考試。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依據(jù)2021年7月發(fā)布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修改、更換相關試題(涉及詞匯語法等級、教學對象級別等相關題目)。《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是一項標準化考試?荚囈罁(jù)《國際中文教師專業(yè)能力標準(2022)》,通過專業(y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