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君著的《貞石詮唐》介紹:唐代文史研究,百年來得敦煌文書、域外典籍、釋道二藏以及石刻文獻無數(shù)新見資料之滋潤,所取得之成就,正所謂日新而月異,有天地翻覆之氣象。專治唐一代之學者如陳寅恪、岑仲勉、嚴耕望、黃永年、張廣達、傅璇琮、陶敏等成就卓著,皆憑藉對存世典籍、新見文獻之全面掌握與參互發(fā)明。廁身于此一時代而專治有唐如我者
本書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度考古報告集。收錄有2012~2013年大邑高山古城、2013年大邑鹽店古城、新都區(qū)香城河畔、郫縣儀隆村寶墩文化至十二橋文化遺址,郫縣雙喜村、新繁同盟村十二橋文化遺址,都江堰馮家院子、天府廣場東北側漢代遺址,青白江肖家窩、花園村漢代崖墓群,新津老虎山和高新區(qū)雙柏村宋明墓葬,新津寶墩遺址
《中國戲曲文物志(4種套裝共8冊)》是一部有關我國戲曲文物的專業(yè)志書,由我國戲曲文物研究重鎮(zhèn)——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承擔。有關學者在對全國戲曲文物進行廣泛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整理編著,共分六卷,即戲臺卷、舞臺題記卷、戲畫抄刻本卷、戲曲碑刻卷、戲曲服飾道具卷、戲曲雕塑卷,對中國戲曲文物作了全方位的記錄。其中包括1091
《偉大科教成就:文房四寶古韻/中華復興之光》主要介紹了文房四寶,包括揮毫天下毛筆(毛筆發(fā)明與早期發(fā)展、漢代毛筆發(fā)展與別稱);翰墨春秋古墨(墨的起源及古墨特點、秦漢時期韋誕開創(chuàng)制墨、唐代奚氏的精湛制墨、宋元時期的制墨與墨禮);一紙千金紙張(東漢宣紙與左伯紙、魏晉南北朝時紙的推廣、唐代紙張的豐富種類、宋代發(fā)達的造紙技術);
1931年,日本大舉侵華,平津危急,華北危急。國民政府決定,故宮博物院等所藏珍貴文物,裝箱南遷。當時這些稀世文物先后分五批南遷,始于1933年2月6,止于5月15日,歷時4個月,共計南遷珍貴文物19557箱。其中,故宮博物院文物13491箱,包括古物館2631箱、圖書館1415箱、文獻館3773箱、秘書處5672箱;附
中國古陶瓷茶具的誕生和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滄桑歲月,她們是炎黃子孫數(shù)千年來社會經濟、文化和宗教的載體,是中國華夏文明智慧的結品。《中國陶瓷茶具珍賞》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使用的茶具及其文化。每一件茶器從產生到時代變遷、宗教傳承,都是由歷史故事匯集而成,當我們回顧先民們曾用這樣的茶具煮茶、分茶、品茶的情景時,會有身臨其
本書是劉進寶在以前所發(fā)表論文的基礎上整理的,有的進行了少量增補和修改,最早的一篇為《略論高颎之死》,后來的有《隋末農民起義》、《隋末唐初戶口銳減原因試探》和《唐初對高麗的戰(zhàn)爭》等,集中圍繞著敦煌文書與中古經濟社會這一主題,全面展示了他在這一領域中的成就與
〔清〕王鎮(zhèn)等撰。此書刊行于道光二十年(1840),全書四卷。該書是首部系統(tǒng)總結濟南地區(qū)金石文字成果的專志,對清道光年間濟南府所存歷代鐘鼎碑碣做了較詳盡的記載,以記名為主兼記所在地,有些附有考證,全面展示了濟南深厚的金石文化,為研究濟南及其周邊史地的重要參考書。
西部考古》(第9輯)是在西北大學"211工程"經費資助下,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和西北大學唐仲英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實驗室聯(lián)合編著的學術年刊,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及研究論文等共計18篇,以中國西部地區(qū)為立足點,
《南朝真跡南京新出南朝磚印壁畫墓與磚文精選》詳盡介紹南京新發(fā)現(xiàn)的4座與磚印壁畫有關的南朝墓葬,包含非常重要而難得的一手實物資料,不僅對于南朝磚印壁畫本身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于深入探討南朝的歷史與文化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