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研究》由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與教育部國別和區(qū)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設有特別約稿、熱點問題、國別和區(qū)域、海外日本學、日本語言與教育、日本文學與文化、日本社會與經濟、書評等欄目,內容涉及日本的語言、文學、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是我國日本學研究的綜合學術平臺。
本論文集包含研究日本文化、思想、文學、文學翻譯、語言教學等方面的16篇論文以及“村上春樹與中國靠前研討會”的討論記錄。16篇論文分別為蔡敦達《〈扶桑五山記〉所記南宋五山之境致》,王建康《道佛融合的仙人》,戴文捷《近世華夷觀與自他意識》,胡志昂《石川郎女的風流》,周雙雙《愛情故事〈起風了〉中父親的身影》,王俊《岡本加乃子
《阿拉伯研究論叢》是教育部區(qū)域和國別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辦的關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內容聚焦于廣大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外交等方面。本刊以阿拉伯研究論壇為依托,選取學者于論壇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編選成冊,以有益于國內阿拉伯研究的積淀。
本卷《新加坡研究》收錄文章不僅有研究新加坡公共住房、社會福利、城市規(guī)劃、創(chuàng)新型城市建設等政策經驗對中國的借鑒意義的文章,同時也有側重新加坡與中國比較、互鑒以及新加坡借鑒中國福建土樓成功申遺經驗的研究。另外,本書特別選取七篇著重探討“新加坡模式:挑戰(zhàn)與前瞻”的文章,在新加坡研究已進行長達幾十年的今天,將新加坡研究的問題意
本書講述了亞洲兩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及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公元前6世紀左右,古印度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的城邦國家,相互之間征戰(zhàn)不休。有一天,一位出身高貴的王子悄悄離開了王宮,成為風餐露宿的修行者。他靜坐在菩提樹下苦思冥想,終于頓悟,創(chuàng)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他是誰?為什么大家稱他為“釋迦牟尼”?公元前221年,中國歷
陳寶琛、張佩綸同為前清流的主要人物,他們的來往書信必定涉獵當時的時政,對今日研究歷史定會提供珍貴的資料與依據。陳絳先生收集了張佩綸、陳寶琛未刊的來往書信達580多封,匯集成冊,并做了必要的注釋。
“蒙古文文獻研究譯叢”為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草原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持、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敖特根主編。本書為第一輯第一卷。本書目所收課題涉及1800年前后有為數可觀的蒙古人居住有關地區(qū)的所有研究課題均予收錄。包括20世紀初至1975年12月為止的關于蒙古學的一切出版物書目,主要是英文
《日本文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主辦、日本學刊雜志社協(xié)辦,為學術期刊《日本學刊》的姊妹刊,一年兩輯,本書為2020年第2輯。本輯專題研究為“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的國家轉型”,是2020年第1輯專題的延續(xù),主要聚焦日本科技領域。本輯分析了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后在科技領域的發(fā)展成就與科技政策,特別是日本學者
約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雖然國家不大,立國較晚,但卻頗具影響力。本書自約旦建國前的歷史入手,聚焦于約旦政權建設和政治共同體構建,梳理出約旦作為現(xiàn)代國家的前世今生,為讀者了解約旦國家歷史提供了一個簡明、權威的讀本。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先發(fā)制人,突襲了埃及的主要空軍基地,隨后掉轉頭來進攻約旦及敘利亞,在短短六天內大獲全勝。這場閃電戰(zhàn)在以色列和西方世界被稱為“六日戰(zhàn)爭”,在阿拉伯世界則被稱為“六月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雖然只持續(xù)了六天,但從未真正結束。它改變了中東地區(qū)乃至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是中東戰(zhàn)爭極具歷史意義的轉折點,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