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五十八篇,亡佚《問孝》《禮容語上》兩篇,今存五十六篇,分十卷。卷一至卷四(《過秦上》至《鑄錢》)為事勢類,皆為文帝陳政事。卷五至卷八(《傅職》至《道德說》)為連語類。卷九(《大政上》至《修政語下》)四篇不標目(《玉!窐穗s事)。卷十(《禮容語上》至《立后義》)為雜事類。連語雜事兩類或為太傅時所用的教材和筆記,或
本書分為揚子著述研究、揚子思想研究、揚子文化研究、揚子生平研究以及附錄共五部分。主要文章有《揚雄的“蠶叢”說與古蜀蠶絲考古擬和》《徐復觀對揚雄其人及思想的解釋》《論揚雄對正統(tǒng)儒學的堅持與維護》《揚雄的學生觀》等。
本書旨在搜集民國之前學人論及揚雄及其作品之相關(guān)史料,為揚學研究者及一般讀者提供一部較為全面的資料匯編。搜集范圍涵蓋經(jīng)、史、子、集四部,涉及學者近七百人。
西漢以降,伴隨著兩漢統(tǒng)治思想的嬗變,齊魯封國諸子對于齊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可分為幾個階段。漢初,殘破的社會經(jīng)濟需要恢復,而此時齊國的黃老之學經(jīng)過齊地黃老諸子的發(fā)展和完善,加上適應了當時的客觀形勢和統(tǒng)治者的需要,黃老思想成為漢初統(tǒng)治思想;武帝至成帝時,黃老思想衰微,儒家思想取代黃老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諸子也因而獲得了更大的政治
《論衡》為東漢思想家王充所著。全書共三十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招致篇)。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此次影印所用底本為南宋孝宗朝紹興刻本,也是現(xiàn)存早的刻本,此本存卷一至卷二十五,缺后五卷,所缺以明通津草堂本配補。
揚雄,字子云,生于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新莽天鳳五年(公元18年),享年七十一歲。揚雄在文學、經(jīng)學等方面的成就,使他在學術(shù)史上熠熠生輝;但他在政治上的瑕疵,又使得他備受后人的詬病。毫不夸張地說,從西漢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來看,揚雄無疑都是最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本書旨在搜集民國之前學人論及揚雄及其作品之相關(guān)
本書在全面整理20世紀以來揚雄文藝美學研究論著的基礎上,考察百余年來揚雄文藝美學研究的總體狀況,梳理了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揚雄文藝美學研究成果,為揚雄文藝美學研究提供便利,亦為本領域研究的深入和細化指明方向,是揚雄文藝美學研究的重要參考。
本書從《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士不遇賦》等董仲舒的主要作品中選出200多段語意完整的名言,分為《春秋》辭義、經(jīng)權(quán)常變、慎微重始、原心重志、憂患意識、天人合一、君隨天道、君行王道、無為而治、愛民利民、任賢養(yǎng)士、選官考績、更化改制、德主刑輔、災異譴告、畏天敬神、深察名號、人性善惡、王教之化、治學為師、三綱秩序、五常之道、
春秋學與中國的社會變革--董仲舒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精)/尼山儒學文庫
本書由研究綜述、著作提要、論著選錄及文獻目錄四部分組成。研究綜述部分介紹主要支脈以及相關(guān)的重要研究成果;著作提要部分簡述近20部揚雄語言研究專著的作者、版本、主要內(nèi)容、成就與不足等情況;論著選錄部分選登了12篇名家論文;文獻目錄部分搜羅揚雄方語言研究文獻近500條。整體上講,該書內(nèi)容頗具學術(shù)價值,為進一步研究揚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