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出20件(套)珍品,以它們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考量標準;講述一件文物的故事,了解涼山歷史的傳奇。
本書涵蓋古人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藝美術等內(nèi)容,更是具體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鏡子、漆器、輦輿、車乘、扇子、刺繡、服飾、獅子、龍鳳及魚的圖案等的演變和發(fā)展。沈從文先生以文學家的姿態(tài)去梳理文物相關的常識,從欣賞的角度講述各種文物,填補了我國文物史上的空白。
2013年揚州市發(fā)現(xiàn)隋煬帝墓和蕭后墓。在蕭后墓出土有一頂禮冠,保存相對完整,該冠是目前發(fā)現(xiàn)等級高、保存完整的隋唐時期婦女(皇后級別)禮冠,為國內(nèi)所罕見。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與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了“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項目,項目組在實施研究工作及結項報告基礎上編著《花樹搖曳鈿釵生輝: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
欲理解一座城市的今生,就必須讀懂它的前世。事實上,東莞歷史悠久,文脈綿長。在經(jīng)濟的外表下,它有著穿越時空的人文魅力。東莞市博物館的前身是創(chuàng)建于1929年、竣工于1931年的東莞博物圖書館,與有作80年歷史的老館廣州博物館同為我國早起創(chuàng)建的博物館。作為東莞市的綜合性博物館,擔負著當?shù)匚奈锸詹、保護、宣傳和教育職能,是博物
本書分為:中國服飾文化的*清代宮廷服飾、清代宮廷服飾分類、清代宮廷服飾制作、多姿多彩的清代宮廷服飾紋樣以及清代宮廷服飾的鑒藏與保養(yǎng)等五章。書中內(nèi)容包含了中國服飾文化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滿族的沿革及清代冠服制度的確立;清代宮廷服飾的基本內(nèi)容、主要特征及織繡藝術的輝煌成就;江南三織造的興衰;清代宮廷服飾的制作流程、織造品種、工藝
《漢畫總錄》是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國家文化搶救和文化建設項目,以照片、拓片、線描及墓葬位置復原圖等方式記錄漢畫圖像,對圖像的出土地點、年代、尺寸、材質(zhì)、考古環(huán)境、畫面內(nèi)容、圖像關系等作全面著錄。項目計劃正編150冊,補遺50冊,將通過構建一部完整的漢代圖像志,為今后漢畫的保存、再現(xiàn)、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為中
本書通過對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像題記進行匯總、整理和研究來探究這一時期普通民眾對于佛教的信仰追求,考察佛教在他們的生活中、頭腦中的地位和角色。造像者的身份顯示了隋唐佛教信仰對于社會大眾的普遍影響力,造像題材展示了民眾心目中對于眾多佛教形象的取舍,發(fā)愿指向表明了民眾在信仰活動中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家庭和親人,發(fā)愿內(nèi)容則表達了民眾
糞箕灣水坪梁子墓地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的會理縣黎溪鎮(zhèn),該墓地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先后進行了四次發(fā)掘,共計清理156座墓葬和4座灰坑。水坪粱子墓地喪葬習俗獨特,出土遺物具有鮮明的地域與時代特征。研究表明,該墓地的主體時代為春秋時期。水坪梁子墓地的系統(tǒng)整理報告對于我們認識川西南地區(qū)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