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1895—1976)一生著譯60余種,其中中文著作11種,英文著作40種,英譯中的譯著6種,中譯英的譯著3種,累計2000多萬字;學科領域涉及文學、語言學、歷史學、教育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眾多方面。本書以林語堂作品出版時間為序,立足報紙、雜志、文集(自選集、他選集)專著及海內(nèi)外各個不同時期的資料,梳理作品自面世以
《四十年,四十人茅獎作家作品觀瀾19822022》是由著名學者梁鴻鷹編選的一部評論集。收入茅盾文學獎設立以來,八十位評論人對40部獲獎作家作品的評論文章,共80篇。他們帶領我們回顧重溫了茅獎作家作品,并進行了重新解讀,為文學界呈現(xiàn)一個多元立體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研究新概貌。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首批批準設立并直撥編制的古籍整理研究機構之一。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古籍所無論在學科方向還是學術隊伍的建設上,都有了長足的拓進,確立了以古今貫通研究這一新的學術理念為主導、以文獻實證為基礎,古典研究諸學科彼此交叉、相輔相成的科研與教學格局。今年是古籍所成立四十周年,特推出“復
南京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文學之都”。本書稿由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組織編寫,共收錄了近二十篇學術論文,主要內(nèi)容是反映近期國內(nèi)學界對南京文學的研究成果。按照作者的研究主題,全書大致可分“現(xiàn)代論壇”“文學史透視”“文學現(xiàn)場”“中外比較”“臺港海外形聲”“學術講演錄”“學術動態(tài)”等七個板塊,反映了近期現(xiàn)代文學研究
本書為安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高峰學科培育建設項目成果,全書分為七卷,“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卷”“語言學”“桐城派”“黃梅戲”和“歷史學”等卷,每卷約20萬字,主要收錄人文學院教師近年來在CSSCI來源期刊、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zhuǎn)載的高水平論文。這些論文,有的是學科成員所主持
《重建自我的征程——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身份沖突與重建》以“考古學”的方式重返歷史現(xiàn)場,揭示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個體及群體在身份沖突與重建中的情感、思想和抉擇,以期真正理解那些曾經(jīng)鮮活的“人”,進而回答現(xiàn)在的“我們”這一身份的形成之路。
本文集集結(jié)了作者數(shù)十年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二十多篇代表性論文,涉及屈原、楚辭、易經(jīng)、先秦諸子散文、《莊子》《史記》、曹操、嵇康、陶淵明、杜甫等人物與經(jīng)典作品的研究,揭示其中的思想內(nèi)涵與文學、文化價值,特別反映了這些作家作品對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浸溉平等的民主意識、喚起人們純潔美好的感情、激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的意義,文集
《生命的印記:百年新文學作家作品論》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百年新文學作品的著作。全書精選了60篇文學評論,不僅對作家及其作品進行了深度評析,還從多角度研究了這些作品對國家、民族的重要影響,以及對文學領域和文化傳承所做出的貢獻。在百年發(fā)展歷程中,個體命運與社會變遷交織,生命在追求與掙扎中演繹著不同的人生軌跡。本書著重探討了中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整體格局,是由不同區(qū)域、不同群體的對話和并進形成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中心”與“邊緣”問題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話題。探討文學的中心與邊緣問題會深化人們對中國文學地理版圖的認知和理解。該書主要探討文學的“中心”與“邊緣”問題,是作者近十年來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集大成。該書分為上下輯,其主要內(nèi)容:一方面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