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楊燕起老師歷史學研究的成果,本書以《史記》為研究對象,探討司馬遷著《史記》的微言大義,揭示出《史記》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tǒng),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zhì),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術刊物,所收錄的論文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歷史所科研人員研究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學術意義突出。本集收錄了《圖騰的起源、轉(zhuǎn)型與考古發(fā)現(xiàn)》(王震中)、《北魏儀注考》(楊英)、《敦煌文書P.3633校注與相關金山國史探究》(楊寶玉)等,學術
《史記學概要》全書共計10章,約30萬字。本書對司馬遷其人及《史記》其書,做了系統(tǒng)評價,對司馬遷思想和《史記》的思想內(nèi)容做了深入的探討與評析。第一章“司馬遷——大一統(tǒng)時代的文化巨人”對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司馬遷的家事與事歷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第二章“《史記》的創(chuàng)作宗旨”,集中探討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動機及他自述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本書是中華文化教學研究的論文匯編,按照“文化教學理論、中華文化與華人文化、語言課中的文化因素、中華文化和華文教材”編排文章,具有相對的系統(tǒng)性。
《北大中國文化研究》是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xù)性學科出版物,致力于探討中國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力圖促進中國文化、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對話與融通,推動中國文化的大發(fā)展與大繁榮。本輯為第4輯,所收論文作者多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如李宗桂、豐子義、傅有德、孫熙國、李翔海、田克勒
《春風吹又生——中美人文交流足跡》一書緊緊圍繞中美人文交流這一主線,以作者耳聞目睹或親身經(jīng)歷的鮮活實例,回顧了中美兩國人文交流的歷史,高度評價了兩國領導人人文交流的引領作用,重點介紹了兩國在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青年等方面的交往歷程,強調(diào)了孔子學院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全書從人與人交往的故事入手,以小見大,宏觀
《中國精粹·藝術卷》一書以凝練、概括的語言,由點及面地介紹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基本面貌和特點。由“東方風貌,稱譽世界”(繪畫、書法篇);“紅氍毹上,游園驚夢”(戲劇篇);“博拊笙簧,歌之舞之”(音樂、舞蹈篇)三部分組成。系統(tǒng)梳理中國古代音樂、美術、戲曲的發(fā)展脈絡,并對其中有代表性的特質(zhì)做精要的介紹。
《中國精粹·科學技術卷》一書以凝練、概括的語言,由點及面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基本面貌和特點。由“善假于物,實用為先”(科技篇);“救死扶傷,貢獻人類”(醫(yī)學篇);“建筑瑰寶,技藝高超”(建筑篇);“巧奪天工,異彩紛呈”(手工藝篇)四部分組成,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醫(yī)學、建筑學、手工技藝中有代表性的內(nèi)容做精要的介紹。
《中國精粹·語言文學卷》一書以凝練、概括的語言,由點及面地介紹了漢語、漢字及中國古代代表性文學形式的基本面貌和特點。由“表意象形,內(nèi)蘊豐富”(語言文字篇);“浩浩流水,奔騰不息”(文學篇)兩部分組成。系統(tǒng)梳理漢語、漢字及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并對其中有代表性的特質(zhì)做精要的介紹。
《中國精粹·飲食養(yǎng)生卷》一書以凝練、概括的語言,由點及面地介紹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養(yǎng)生保健的基本面貌和特點。由“不厭其煩,不憚其精”(飲食文化篇);“外練筋骨皮,內(nèi)練一口氣”(中國武術篇)兩部分組成,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和養(yǎng)生保健方式中的代表性內(nèi)容做精要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