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肅各地博物館!陡拭C藏敦煌藏文文獻》將全部甘肅所藏收錄出版。配合我社正在進行的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將基本完整重現(xiàn)敦煌藏經(jīng)洞流出的藏文文獻。
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大約是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獻分藏于兩地!斗ú囟鼗筒匚奈墨I》自2006年開始出版,至今已經(jīng)出版24冊,大約半數(shù);本書由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合作,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圖版。本書為法藏敦煌藏文文獻第24冊,收
1.本書為《吐魯番文獻合集》的第二卷,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吐魯番文獻合集·校注·語言文字研究及語料庫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2.本卷對海內(nèi)外收藏的吐魯番契約文獻進行窮盡式普查、識錄、校注,為學術界提供一部迄今為止收錄最全、綴合最佳、定名最細、斷代最嚴、識讀最準、校勘最善、注釋最詳、研究最透的集大成之作。 3.
中有畫家的照片、簡歷、評論家文章以及畫作數(shù)十幅,較全面地展示了該畫家的藝術面貌和藝術風格,是一本藝術性高、實用性強,可資研究學習的優(yōu)秀圖書。適合廣大美術愛好者及其學習者閱讀參考。
本書是一本以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舉辦的“金顏永晝——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展”展覽中相關展品介紹為主的圖錄。書中選取了遼陽、沈陽兩地以及周邊出土的遼金文物,通過展示不同類型的器物,并對同類型器物上的不同裝飾或內(nèi)在含義等方面進行研究,向讀者展示了器物之精美,及其所蘊含的這一時期康平地區(qū)的貴族文化。
本書以敦煌壁畫和藏經(jīng)洞出土文書為載體,共編錄了41個游客關心的熱點問題,把研究觸角延伸到了生活領域,對莫高窟開鑿史、佛教傳播史、民族融合史、絲路變遷史、遺產(chǎn)保護史做了簡要介紹。
本書輯錄了戰(zhàn)國中山國出土的132套(227件)精品文物,從中山國的歷史、軍事、國都、生活等方面重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一個“千乘之國”的文化面貌。
本書以保護工作的內(nèi)容、類型為主線,概述了大足石刻七十多年的保護歷程,既具有科學意義,也具有史料價值。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晚期石窟的代表。它以規(guī)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nèi)涵豐富、保存完整而著稱于世。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和通俗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有重要貢
慈云寺塔,又名舍利塔,位于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qū)厚德路東段贛州文廟旁,1957年被列為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作為贛州佛塔之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仍葡楣猓黑M州慈云寺塔發(fā)現(xiàn)北宋遺物》分繪畫和雕塑兩部分。繪畫有絹本和紙本兩類,雕塑有泥、木、銅3類。內(nèi)容與北宋時期贛州地區(qū)的民間信仰有關。
湖南醴陵窯是宋元明清時期的大型窯場,清末因創(chuàng)燒釉下五彩瓷而聲名鵲起。201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鐘鼓塘窯址進行了發(fā)掘,出土大量瓷器等標本,以碗為大宗,釉色以青白釉為主,青釉次之,少量醬釉和雙色釉瓷!抖刺齑身崳乎妨旮G鐘鼓塘元代窯址出土瓷器精粹》遴選了兩百余件代表性器物、窯具等,以精美的圖片配以簡潔的文字進行介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