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世居滿族是廣州五個世居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京津八旗部隊抽調,派至廣州駐防的滿族八旗官兵的后代。本書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民間記載、口述史和田野調查,記錄與呈現了廣州世居滿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生活樣態(tài),探討廣州世居滿族面對政治環(huán)境、經濟形勢、軍事規(guī)范、族群政策改變及偶發(fā)性事件時如何調整族群邊
本書立足于中國文化多樣的復合傳統(tǒng)和當代實踐的基礎之上,對民族文學學術史進行梳理,并總結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討論民族性的嬗變,進而確立民族文學研究方法、立場和觀念的中國話語: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共同體意識。全書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總結和命題提煉,第二部分為文學史梳理及專題討論,第三部分為族別文學現象與個案的具體研究,集中于
《中國藏學文摘(2021)》是由西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整理的藏學論文集,該書共有20篇已在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過的論文。其中包含藏傳佛教與中華文化關系的論文,還有藏學發(fā)展史、藏醫(yī)、古藏文文學,民間文化,部落歷史研究,藏語語言學,以及現代教育和女性健康等國內藏學發(fā)展的現狀,還有民俗類等各個領域的優(yōu)秀論文,也有民族交流交
《客家故園(HakkaHomeland)》一書中分別介紹了贛江與客家人的故事,客家人的生產生活方式、語言、民居、飲食文化等各個方面,將引領讀者走進客家,走進一個充滿濃郁民俗風情的多姿宏彩的世界。江西贛州被譽為客家搖籃,是中國客家人聚集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純正的客家語言、完整的客家民俗,是社會各界研究客家文化、探索客家奧秘
《蒙古秘史》與《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合稱有關蒙古歷史的三大著作。本書于13世紀中葉成書,是最早用蒙古文寫成的歷史文獻,是研究蒙古社會發(fā)展史的最重要典籍。內容記述蒙古人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窩闊臺汗時期的事跡,為研究蒙古早期的歷史、社會、文學、語言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蒙古秘史》的蒙文原本已失傳,現存的是明初的“漢譯蒙音本
本書的蒙文原意是:記載古代(蒙古)可汗們的源流,并建立國家綱要的黃金史綱。編著者羅卜桑丹津為清代乾隆年間博學的喇嘛,成書時間在1649—1736年之間!睹晒劈S金史譯注》由札奇斯欽1962年譯成,1978年修訂。全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蒙古黃金史〉與〈蒙古秘史〉之間關系及其異同》!睹晒劈S金史》從成吉思汗的祖先
本書收錄了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相關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在《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報告(2022)》的基礎上,繼續(xù)對我國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進行了分民族、分地區(qū)的統(tǒng)計分析,并結合各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基本現狀,利用文獻資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
本書是一部關注中國傣族傳統(tǒng)銀飾的專門書籍,書稿從歷史、文化、材質、工藝、形制與圖案多個方面梳理了傣族銀飾的豐富多樣性及文化特色,這些銀飾體現了傣族的審美意趣與精神追求,也反映出了民族的融合與交流。本書稿圖文并茂,具有可讀性。
本書系《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青藏高原文化”欄目精選的26篇重點文章的集合,共分三編,上編“青藏高原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編“青藏高原歷史與民族文化”、下編“青藏高原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作為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高原文化有其獨特燦爛的一面。把青藏高原的文化作為一個類型進行研
本書是以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內容包括推動當地教育進步、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等各項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的典范人物的追憶、重要歷史事件的記述以及文化生活的描繪。匯編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循化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也為促進新時代循化地區(qū)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