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甄選國家圖書館藏金石題跋72種,以拓本為單位,著錄題名、裝幀、行款、書體、鈐印等信息,并對題跋文字進行輯錄整理。這些題跋作者多為名家,如顧千里、葉昌熾、梁啟超等,其題跋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可為金石證史、拓本源流研究、金石學者交游研究提供詳實可靠的資料,是對照藏品實物參看的工具書。
黃易《小蓬萊閣金石目》是清代金石學方面的重要作品,金目著錄三代至宋金元時代金文共328種,石目著錄三代至唐石刻共536種。此次我們將其影印并釋文,在保留原文樣貌之外,提供閱讀研究便利,以饗讀者。
本書收錄了東莞市紅色革命遺址117處,紅色革命遺址重要線索26處,其他遺址16處。對每處革命遺址的名稱、地址、面積、建筑樣式及形成和利用時間、歷史由來、保護利用狀況等基本情況,盡可能作全面介紹。同時每個遺址都配有相關照片。本書是對東莞市豐富革命資源的深入挖掘與系統(tǒng)整理,是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在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開展的各地紅
《人間正道是滄桑百年紅色印跡手繪本》(卷·上下冊)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編,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負責具體編寫工作。本成果得到國家語委2020年度科研項目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研究(批準號:WT135-74)的資助。 本卷以革命舊址為主體素材,以手繪美術為展現(xiàn)方式,集中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艱
近代建筑遺產研究與保護是當下的熱點議題,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自2015年起,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在建筑學專業(yè)本科四年級開設了建筑遺產保護培養(yǎng)方向,筆者自2017至2018學年下半學期開始負責歷史性建筑保護設計課程的教學工作。本書為2018至2019學年下半學期的教學成果,是針對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取引所舊址的建
《古為今用齊國說》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將齊文化中經典的人物、事件進行故事化改編,配有40余張動漫化插圖,輔以當下流行且符合故事內容的網(wǎng)絡語言,以輕松、詼諧的語調講述齊文化故事,并聯(lián)系實際加以現(xiàn)代化的解讀。本書面向社會各年齡段讀者,利用口袋書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豐富齊文化推廣宣傳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40余個故事,全面展示齊文化開
《窮窮集古代文物與歷史文化研究》是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后曉榮所著。本書共收錄了作者不同時期發(fā)表于考古方向專業(yè)論文三十余篇,通過對考古文物原始資料的充分研究,結合歷史文獻,開展有關討論,得出一些見解和認識!陡F窮集古代文物與歷史文化研究》分為四個板塊,板塊是圍繞西漢御史大夫張湯墓考古和出土文物開展有關研究,第
《嘯堂集古錄》二卷,是由中國宋代時期、金石學家王俅所作的一本關于商周以來青銅器及印、鏡銘文的書籍,成書約后于《宣和博古圖》。全書著錄商、周、秦、漢以來的青銅器及印、鏡銘文345器。上卷為銘文摹本,下卷附協(xié)釋文。銘文間有刪節(jié)脫漏,尤以鏡鑒為甚。還收錄了《滕公墓銘》之類偽器,但摹刻較精,有研究價值。
喪葬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木質葬具是喪葬文化中*重要的葬具。本書共分為八個章節(jié),系統(tǒng)介紹了沂南河陽社區(qū)清代沂水劉氏家族墓地九具棺木的出土概況、分析測試情況、病害情況、木作與髹飾工藝、保護修復過程等,探討了這批棺木的制作工藝及相關延伸問題。另有附錄六篇,披露了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過程中的諸多一手資
含有環(huán)壕和城垣的遺址是高等級祭祀地段所在,這種遺址在聚落系統(tǒng)組織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基于此類遺址的設置規(guī)則,本書綜合考慮設壕(城)遺址的形態(tài)、分布特征以及遺址系統(tǒng)的格局變遷,認為在仰韶文化早期一個幅員達85萬平方千米的權力單位已經出現(xiàn)。東亞大陸腹地空間控制要點的分布格局使得鄭洛-一線被視為中國,在距今5400年左右,以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