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五代十國墓室壁畫作為縱向觀察中心,結合同期石窟寺壁畫、寺觀壁畫以及傳統(tǒng)卷軸畫進行橫向比較,通過“壁畫地理學”、“考古類型學”等研究方法,聚焦該時期壁畫的地理分布、壁畫等級標準、主題分類、題材內容、圖像樣式、藝術風貌、交流與影響等研究內容,闡述五代十國壁畫藝術在唐宋時期之間的過渡和橋梁作用,突出壁畫“變”的特點,圍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研究員、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老師,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鉆鑿型態(tài)斷代法,在甲骨文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被譽為“甲骨學最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在本書中,許老師經過嚴謹的研究和考證,從商代甲骨文字出發(fā),以圖解演示說明各個文字的來由和演變,以大量圖例佐證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從甲骨文說明當時的生活
本書是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師生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遺產管理實習基地實施的文化遺產管理綜合實習教學而編制的教材。本教材以工作、研究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原則,體現(xiàn)了“聯(lián)系實際、重視運用、提升能力”的特色。教材內容主要包括秦歷史文化及秦始皇陵保護利用現(xiàn)狀介紹和秦始皇陵文化遺產管理實習內容兩部分,試
南白樓墓地墓葬主要可分為戰(zhàn)國秦漢、唐代、宋金、明清四個時期。戰(zhàn)國秦漢墓葬均為土坑豎穴,根據墓葬規(guī)模、葬具、隨葬品器類及組合的差異,可分為趙人墓葬和秦人墓葬兩類,為研究冀中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時期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唐代墓葬均為洞室墓,根據出土和采集的5合墓志,可以確定該墓地系趙郡李氏家族墓地,為研究初唐時期家族墓地、社會文
《邊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4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qū)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huán)境。
本書涉及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歷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書評等5個欄目,刊登遼金史研究原創(chuàng)性學術論文33篇。其中,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論文6篇,包括遼代墓葬考古發(fā)掘簡報、遼金墓制與城址研究等;歷史研究15篇,多結合傳世文獻史料和考古資料對遼金史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文物研究5篇,對近年出土的遼金文物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碑志
本書為里耶秦簡博物館學術文庫中的第一本。里耶——中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座秦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擁有6000年的壯闊史詩,因無數的寶藏和神秘而讓世人向往。在土家語中里耶意即“耕地、拓土”,曾經的戰(zhàn)國風云、秦漢紛爭在此留下大量遺跡。2002年6月,就在南中國的這個小鎮(zhèn)上回響起驚雷,37400余枚秦簡從一口古井
本書立足于當今的考古發(fā)現(xiàn),借助新出土文獻,根據多方資料,圍繞由銀雀山簡引起的兵家源流問題,由馬王堆帛書引起的“黃老”道家問題,由睡虎地簡引起的法律史問題,由郭店簡引起的“思孟學派”問題等影響重大的史學問題,對于古書學派、年代、學術史、簡帛本身的某些問題,以及一些研究方法和觀念,進行了全方位的考證、反思和分析,作了大量諸
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始建于2006年,目前擁有抗戰(zhàn)精品文物6000余件,圖書4萬余冊,已完成抗戰(zhàn)老兵口述史1600余人,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民間抗戰(zhàn)類博物館。是牢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本書以一名博物館志愿講解員的視角,記述了自2015年至今的博物館發(fā)展、講解實踐和解說方法的思考。六年來,作者在博物館志愿
近一百年來,北京中軸線上留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北京人民甚至全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奮斗印記。這些印記形成了一個個紅色遺址,而每一個紅色遺址都蘊含著一段值得傳頌的故事,都充滿著北京人民的信念與執(zhí)著、堅韌與奮斗、艱辛與犧牲。本書將圍繞中軸線上的紅色革命軌跡,以此發(fā)掘中國共產黨在中軸線上留下的文化基